其实“两化融合”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味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具体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的“两化融合”地位堪比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两化融合”是国际战略性部署。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需要经过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然后再实现信息化,融合过程是递进式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很多领域需要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完成信息化,融合方式是并进式的。尤其在最近十年,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各国围绕抢夺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新工业革命”促使各国不断加强自身的战略布局和理论方法创新。
因此,中国需要一个加速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这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2014年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国范围内共有19991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其中5339家企业通过评定,占贯标企业总数的26.7%。

从区域分布来看,71.0%的贯标企业和79.3%的通过评定企业均来自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和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

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品、装备、电子信息、原材料行业贯标企业分布最为广泛,其中消费品、装备行业贯标企业占比分别为33.4%和27.3%。
其中中央企业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日益凸显,全国96家央企中已有76家积极推动下属957家企业开展贯标,其中435家企业通过评定,分别占贯标企业总数和通过评定企业总数的4.8%和8.1%。
企业运行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具体可以表现在哪里?
1、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
2、产品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
3、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4、产业衍生是指两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形成一些新兴业态。
如: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

案例分析 | 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提升面向工业互联网的研发计算公共服务能力
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国内一流的超融合计算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一直致力于为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领域用户提供基于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咨询、产品、解决方案等服务。
公司实施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以工业互联与云服务基础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管理、研发设计、仿真分析、可视化处理等业务为核心,融入信息化领域的价值链,为工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的云服务解决方案,成为工业企业不可或缺的超融合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
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差异化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是:高性能工业和科学计算服务的资源和性能优势需求、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存储处理的敏捷协同优势需求、超融合云计算平台迭代开发所打造的产品功能优势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跟踪、创新发展所构建的技术领先优势需求。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的逐步推进,企业面向工业互联网的研发计算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公司通过两合整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的实施,能够抓住“战略-优势-能力”的主线,梳理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找准方向、明确定位,清晰地确定企业竞争优势。
按照企业战略导向及差异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有效确立了两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和能力打造的统筹规划,为企业今后全面实现可竞争力夯实基础。

与所有体系认证一样,实行两化贯标不仅能实现企业内部的提升优化,还能有这些益处:
1、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1个省份共出台近180项支持政策,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省、市、区级政府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配套奖励政策(市级政府一般采用1:1配套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贯标的企业在后续的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中也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因为省、市经信委的后续政策与专项资金也比较多,如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发展专项等等,这些与两化融合贯标成果是紧密相联的。
2、基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企业可以通过发挥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优化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并通过技术来实现和规范新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简单说,两化融合贯标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加快企业运行效率,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3、企业两化贯标类似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贯标,既是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直接体现,又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项认证。
可以说,两化融合贯标的评定结果采信,在供应商遴选与评价、销售授信、招标投标、金融机构投融资、社会组织的企业评奖评价、中央企业信息化考核、资质认证等领域具有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