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重点围绕伪造、冒用、非法买卖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未经批准擅自在我国境内从事认证活动的违法行为、认证机构认证活动不规范的问题、认证价格违法问题等四个方面开展专项整治。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贯彻传达部署,从思想认识、加强执法、主动服务、及时沟通,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上下联动 摸排核实企业出口资质
为摸清全省口罩、防护服等生产企业出口有关情况,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动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力量,组织开展企业摸排和出口资质资料的收集工作。同时借助市场监管总局建立的专家核实出口证书真伪微信群,帮助企业核实已取得准入资质的有效性,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宁德等市局组织力量,深入企业开展摸排,为后续监管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采取有效措施助力企业规范出口、顺利出口。协助福建省商务厅先后完成20批次203家企业出口资料的审核,7批次35家企业的复核,共计238家次的审核反馈,审核资料超过2100份。组织开展准入资料真伪辨别,邀请专家为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提供辨别认证证书和注册资料真伪服务,为基层局解决了技术难题。全省各设区市局共为260家企业的准入资料进行真伪辨别,既服务了企业,也为后续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案件查处奠定基础。

形成合力 整顿规范认证市场秩序
及时将市场监管总局专项整治案例分享汇总材料传达到各基层局,加强点对点的办案指导,要求各基层局在案件办理中注意收集每个案件线索的证书、费用凭证以及企业现场调查记录等,并将相关资料一并移送给第三方代理机构所在地同级市场监管局。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省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669人次,各基层局共收集案件线索131件,移送省外案件线索83件,移送省内案件线索48件,查获口罩42.7万件,其他防护用品2057件,立案2件,其余案件线索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先后移送3个案件线索,口头交代2个案件线索,第一时间部署基层局,要求立查立办,并跟踪指导督促案件线索的调查。经调查,5个案件线索均为省外第三方代理机构从事的欧盟CE认证业务,给企业办理的CE认证均为无效证书。同时指导案件线索企业所在地的福州和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并及时将无效的证书、发票及现场调查笔录等资料书面函送代理机构所在地同级市场监管局。

发挥优势 指导帮扶企业产品出口
疫情期间,采取各种措施,组织福建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助推企业防疫物资顺利出口。
及时上传下达。特别是专项整治开始之初,针对大部分企业对国际市场无所适从的状况,加强与市场监管总局和有关认证机构的沟通联系,做到信息及时上传下达。
提供快捷指导。对于出口企业,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等外部力量,为其提供及时的专业指导,对其持有的CE认证、自我声明或FDA注册方面的证明材料,帮助解读证书内容核实其有效性,同时指导其如何查询证书有效性,指导其寻找合法的认证机构,正确引导企业开展合法合规认证,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泉州、漳州、莆田、龙岩等设区市局也都主动与国际认证机构对接,为辖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帮扶。
帮助企业挽回损失。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在(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因错将与出口国政府之间的来往信函当做准入资料上报,专家据此判断不符合准入要求,而该公司已经进行了符合性自我声明并在欧盟国家进行注册备案,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立即帮助公司将情况上报商务厅,并通过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在短时间内完成纠错,确保该公司最终被列入出口企业目录,为企业及时赢得市场。南平松溪县局通过警示提醒宣传,帮助辖区内的一家企业及时取消了第三方代理机构不合规CE认证申请,为企业追回19000元的经济损失。
组织培训反响好。疫情期间,为指导福建省防疫物资出口企业尽快熟悉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准入要求,鼓励企业扩大防疫物资出口,组织和协助福建省商务厅共举办了5场线上线下公益培训班,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对线上培训进行同步云直播,受训人员总数超过2.7万人。这些培训为处在关键期的外贸生产和出口企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增强了企业出口信心,保障了福建省防疫物资有序出口。
下一步打算
一是开展常态化认证监管。组织开展常态化监管,加强与执法稽查的沟通协作,跟踪督促案件线索的移交、立案,及时将各兄弟省办案经验做法分享给各基层局,并提供技术指导。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对企业的分类帮扶,对于投入资金较大的又是新设立的过渡型企业,继续做好认证对接和日常指导确保其正常运营,而对于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重点帮扶其加强内部管理,正确引导进入目标市场或再次转产。
三是加大宣传培训。继续利用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及时将获取的权威信息传达到位。同时加大对各级监管人员和广大企业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来源:福建省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