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造车?
“这是个老问题。”徐直军说,“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认为华为应该造车,华为有品牌,也有能力,为何不造呢?毕竟连小米都造车了。”
徐直军表示,华为做这个决策是经过多年讨论的。华为从2012年开始进行汽车相关研究,2012年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那时候还没有自动驾驶的概念,只有电动汽车的概念。随着不断演进,才有了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概念。华为也逐渐明确了自己要做驾驶员。
“我们和日本、德国、中国很多大型车厂都谈过,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华为这个品牌的车,而是华为的ICT软件能力,能够帮助他们造好车,卖好车。”徐直军说,2018年,华为就明确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策略,这个决策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
名下357条汽车相关专利
尽管多次否认,但有关汽车的专利却是实打实地存在。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5日,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深圳)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名下,以“汽车、自动驾驶、雷达、地图”为关键词,并剔除和汽车无关的专利,共计筛选出华为名下357条专利。
相比小米造车专利,华为的汽车专利更硬核,主打两项: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
在357件专利中,在描述中出现“自动驾驶”关键词的专利数量达到了137件,占比为38.37%;雷达是在自动驾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技术,出现“雷达”的专利数量则有60件,占比达16.8%;出现“电动车、电动汽车”关键词的专利数量有96件,占比为26.9%;与充电有关的专利达到了30件,占比为8.4%。
当然,仅从专利方面看,华为和车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据媒体公开报道,传统汽车制造厂商奥迪,仅在2019年就提交了1200多项专利,每天专利申请数就超过三项。即使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蔚来的专利数量也接近4000件,小鹏汽车专利超过15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