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既关系个人隐私,更关乎国家安全!
中国互联网平台,正在迎来一场监管风暴。
继滴滴之后,“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也被调查。
数据安全,是观察这场监管风暴的核心关键词。
那下面我们就来先梳理一下,这场监管风暴是怎么开始的
一、首先是滴滴被查,紧接着3家“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也被审查。
事情开始是,6月30日,滴滴悄无声息的在美国上了市。
7月2日,也就是滴滴上市两天后,滴滴就遭到国家网信办重锤,公告措辞相当严厉,“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对滴滴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同时暂停新用户注册。
问题直接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层面,这是近一年以来国内互联网企业整顿行动中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滴滴当天就惊出一身冷汗,股价最多时暴跌了10%。
事情还没完,继续发展到7月4日深夜,滴滴又挨了第二枪,网信办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被责令下架整改。
这一枪不光重创了滴滴,也击中了所有互联网企业的七寸,没有一家敢说自己采集的数据都是合理合法守规矩的,集体倒地的股价走势,直接反应了这些巨头内心的慌乱,整个行业都要失眠了。
特别是就在昨天,网信办再次下手,宣布对“运满满”、“货车帮”和“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同滴滴一样,均涉及国家数据安全风险。
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行业整治,才刚刚拉开序幕,更大的暴风雨还没到来。
二、那我们来分析一下,滴滴等他们四家企业被锤,到底冤不冤
答案是:虽然事发突然,但一点都不冤。
首先作为占据国内网约车约80%市场份额的霸主,滴滴掌握了数亿个人用户信息,万一这些数据落到美国手里,就牵涉到了数据主权问题,威胁国家安全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
再者美国上市条件是比中国宽松,但美国刻意提高中国企业的审核标准已是不争的事实,滴滴很可能面临的情况,就是被要求提交审计底稿或是补充其他信息,允许美国直接对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进行调查,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也是都有可能造成数据外泄的。
要知道,今年3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
这份法案,是由美国参议院提议,时任总统特朗普签署通过的。
从名字也能看出,该法案对外国公司特别是中国公司,并不友好。
其中,一大要求便是外国公司要披露更多的信息,甚至细化到“董事会里共产党官员姓名”。
问责法案之下,中国公司要想在美国上市,就必须满足披露要求。
特别是对于滴滴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美国会像对待其他企业一样一视同仁不打歪脑筋?恐怕没人会信!
那么,问题来了。
“滴滴出行”、“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赴美上市,披露了什么信息?这些披露是否违反了中国的信息安全规定?
以滴滴为例,下载后,用户需要开放位置信息、电话簿、录音录像、存储等功能。
注册还需要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绑定支付账号等个人身份信息。
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滴滴车内还有录音录像设备,只要进入滴滴车内,用户就置于滴滴的监控之下,用户其实是没有隐私可言的。
滴滴出行的录音功能
这些信息,如果泄露,或者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必然会侵害用户的个人隐私。
滴滴更重要的数据,其实是基于用户出行的道路数据、地图数据。
滴滴已经上线了自己的地图,配合一年上百亿次的出行服务,获得的数据,比常规地图更精确。
基于打车数据,滴滴竟然知道哪个国家部委加班最多。
早在2015年,滴滴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自己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推演出了国家各部委在7月13日和14日这两天的加班情况。
滴滴的相关报告
这些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或者某些对中国有不良企图的国家掌握、分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当滴滴遭到安全审查后,网络上就传出了对滴滴极为不利的猜测,说滴滴“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这个指控是相当严重的。
当然,就是借给滴滴个胆,它也不敢那么做,更有可能是被美国下套做局后浑然不知。
又如“运满满”和“货车帮”同属于满帮集团,都是城际整车物流与车货匹配信息平台。“运满满”平台,实名注册重卡司机超过500万,货主超过百万,货物日周转量超过百亿吨公里,单日交易额约十余亿元。这些企业都都掌握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分析只是我们基于目前公开的信息进行的推测,滴滴他们当初执意赴美上市,应该也做好了一定心理准备,网络安全审查的结果,也有可能相安无事,那自然皆大欢喜。
这次滴滴他们究竟犯了什么事,也只能等待监管给出最终答案。
三 就这一关就算过去了,滴滴他们也不好过,后面至少还有两大关要闯。
一个是反垄断调查,互联网巨头最闻风丧胆的事情。
目前就阿里走完了这段路,付出了182亿的天价罚款,美团正在走调查流程,具体处罚可能将在近期落地,下一个人选,滴滴被传的呼声很高。
另一个就是大数据杀熟,这是最有可能先锤到滴滴头上的一记重拳。
监管三次出手,每一次都让滴滴胆战心惊。
先是5月14日,滴滴等10家网约车平台被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信访局等8部门联合约谈,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约谈直指网约车平台乱象:抽成比例高、分配机制不透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简直就是在说滴滴。
再是6月29日,深圳出台新规:大数据杀熟,情节严重的,处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罚款,最高5000万,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无独有偶,就在滴滴被安全审查的7月2日同一天,国家市监总局发布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对大数据杀熟的严惩:最多可能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
按滴滴2020年营收1417亿计算,滴滴最高将面临7亿罚款,足以令还在亏损的滴滴疼到肉里。
摆在滴滴面前的就两条路,要么改过向善,争取宽大处理;要么继续躲猫猫,跟美团一样花样玩的更隐秘,但东窗事发是迟早的事。
四 不管滴滴他们这一关能不能过去,互联网企业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平心而论,我们都不希望这些中国赴美上市企业在数据安全上出事,希望安全审查的结果都能够做到亡羊补牢。
因为数据早已是超出以往历史高度的战略性资源,在国家层面,一旦在关键数据上受制于人,将给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反数据安全、大数据杀熟、垄断…携原罪本来就很可怕,对监管持掩耳盗铃态度就更加难办了,独角兽们不能不引以为戒。
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家中国企业都应该有这个觉悟:不是什么钱都能挣,更不是什么事都能用利益来衡量,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