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推进会暨首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发布会现场在杭州召开,会上发布了379件专利向全省企业免费开放许可。
这是新《专利法》引入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并实施后,我国首批免费开放许可的专利。它们已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推送给全省适用的中小微企业,目前已成功匹配首批6365家企业。
此次免费开放许可的专利来自14所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呈现七方面特点:
01、发明专利占比高
379件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66件,占70.2%。
02、方法专利多
在发明专利中,方法专利(包括制造加工、作业和使用方法)有170件,占63.9%,将为企业产品生产应用专利技术提供有力支持。
03、单次许可期限长
单次许可期限一年起步,最长的达五年,便于企业有充分时间投入专利二次研发和产品试验,最终形成市场化产品。
04、许可费全免
上述379件专利,均承诺在许可期限内不收取企业任何许可费用。
05、产业分布集中在制造业
按专利涉及的产业划分,专用设备制造业最多,有149件,占39.3%;其次为仪器仪表制造业,共123件,占32.5%。
06、新授权专利多
近五年授权的专利共337件,占比88.9%,体现出较强的前沿技术动向。
07、覆盖面广
专利权人地域分布涉及省内9个地市,其中杭州以142件专利位居第一。
目前,这379件专利清单已在“浙江知识产权在线”上公布,省内企业均可以登录查看并直接联系。
会上还发布了12个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支持方向以及41个首批重点项目。
12个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支持方向
支持高校院所输出专利。省内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专利转让或者许可给省内中小微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获得每年不超过50万元奖励。
支持中小微企业引进专利。服务机构帮助省内中小微企业,从省外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首次引进无专利权法律争议、符合国家技术和产业政策的发明专利,促成转化后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达到一定标准后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支持实施专利开放许可。服务机构(包括知识产权联盟)等组建公共专利池,搭建公开平台,促成省内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等通过开放许可形式,将专利许可给省内中小微企业的,根据备案许可合同中所涉专利,在许可期内对按照实际缴纳年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支持搭建专利供需对接平台。鼓励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专利供需发布对接平台,平台自2021年起累计发布省内外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的专利出让、许可、作价入股信息并撮合省内中小微企业完成上述来源的专利交易达到一定标准的,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支持开展专利转化竞价(拍卖)活动。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细分产业领域,通过发布会、网上展示、成果推介、路演等方式开展省内外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的专利竞价(拍卖)活动。达到一定标准的,每年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支持提供专利数据服务。建设专利数据服务平台,从专利所属技术领域、专利技术功效、专利对应产品类别等多个维度进行加工标引分析,涵盖专利数量和发展省内中小微企业会员、提供服务达到一定标准,最高可获得100万奖励。
支持开展专利托管服务。鼓励服务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专利托管服务,包括提供专利产品备案登记代办服务。每年服务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工作达到一定标准的,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励。
支持推动专利资本化运营。鼓励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以专利为纽带建立省内中小微企业与高校院所(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围绕创新发展需求和技术瓶颈,根据商业化前景确定知识产权布局方式,开展股权投资,促进专利资本化。单支基金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支持开展专利质押融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惠及更多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专利质押贷款增量和惠及企业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每年最高可获得30万元奖励。
支持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知识产权执行保险、知识产权侵权保险等金融产品。达到一定标准的,每年最高可获得100万奖励。
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支持金融服务企业为省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服务。达到一定标准的,同一机构每年最高可获得200万元奖励。
支持建立专利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服务机构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设立专利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针对省内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单支基金每年最高支持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