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21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数》,这份报告公布了各国在2020年的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的申请量,中国在这三项上的排名都一骑绝尘,是绝对的冠军,申请量甚至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2020年,全世界发明专利申请共327.6万件,中国申请了149.7万件,占比为45.7%;实用新型共申请了300万件,中国申请了290.6万件,占比达到97.6%,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实用新型专利几乎都是中国申请的。
2020年,中国的商标申请量为934.5万件,占全世界申请量的54.3%。
2020年,中国的外观设计申请量77万件,占全世界申请量的55.5%。
2020年,中国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也超过了美国,申请量达到了68720件,领先美国的59230件。
专利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指征,世界上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专利申请量或人均申请量都较高,全世界的专利申请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
然而,同样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的最高排名是2020年的第十四位,相比较我们超过世界一半的知识产权申请量,显然不是太匹配。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我们以前在做专利分析时,经常会用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home invention"(只在本国申请),也就是一件专利只在原创国申请过,不进入到任何其他国家。
在很多专利分析的应用场景中,我们通常都直接把“home invetion"全部删除,比如分析索尼在摄像头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检索到10000件,其中8000件都是只在日本申请的,那么最终索尼的申请量算多少呢?只算2000件,只在日本申请而没有进入到其他国家的8000件全部都不作统计。
在专利分析中,基于的逻辑是一件专利在产业稍微有点价值,那么实际的价值大概率大于申请成本的,所以肯定会在国外申请,特别是专利保护强度比较大的主要几个发达国家。
实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分析,也重点考虑了海外申请,比如中国只有6.7%(96268件)的专利进入到了海外申请,而德国有59.4%(99791件)、日本有46.3%(195906件)、美国有45.6%(226297件)的专利进入到了海外申请,就连俄罗斯也有20%的专利在海外进行了申请。所以去除了“home invention”,美国在海外的专利申请量是中国的2.3倍。
另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进入到21世纪后,全世界的专利申请量都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与制造业相关的专利也越来越多,也从另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过大。在很多技术领域,欧美实现原创,但是具体的应用却发生在中国,这样基础专利在欧美先申请,后续的外围专利都就会大量在中国出现,最终在相关领域的专利量,中国比欧美要多得多。
比如智能汽车领域,在三电系统、操作系统、通信协议、软件架构、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基础专利都在欧美,但是在这个几个领域的专利申请,中国的申请量远超欧美,尽管基础专利在欧美企业,但衍生的专利大部分都是中国公司申请的。
在比如最新的mRNA新冠疫苗专利,这是一种新技术,最能反映相关的问题,这方面技术最先由欧美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开发,他们也申请了相关专利,特别是核心的专利,包括分子修饰酶和脂质包裹颗粒的专利,最基础的专利就几件,但是如今通过专利检索,中国在mRNA领域的疫苗专利已经开始赶超了。
所以我们专利量过多,与技术创新实力不太匹配,有制造业主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客观原因,也与各种原因造成的“home invention"太多相关,更关键的是中国还是缺少核心的基础专利。这些专利像各个领域的树干一样,只要掌握了这些基础专利,在此基础上申请的专利就像枝叶,比如在mRNA疫苗,只要绕不过分子修饰酶和脂质包裹颗粒的基础专利,申请的衍生和外围的专利再多,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受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