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表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数据信息利用意识日益增强。截至5月底,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在全国副省级以上省(区、市)实现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132家,覆盖率39.6%。
这场发布会聚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工作成效,让我们看一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是怎么打通的?
1、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已压减至13.3个月
压减审查周期是知识产权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魏保志介绍,在服务创新创业方面,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延迟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专利申请“一网通办”、咨询电话“一号对外”,全面推行专利电子证书,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为中国申请人外观设计全球化布局提供便利;为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救济措施,开通涉疫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已经压减至13.3个月,提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到今年年底,将确保完成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的压减目标任务。
2、一般情形商标注册全流程周期压缩至7个月
王培章介绍,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首先是精准施策为企业创新发展疏堵解困。实现一般情形商标注册全流程周期压缩至7个月。商标异议、驳回复审平均审查审理周期分别压缩至11个月和5.5个月。
全面推行专利代理机构执业许可审批、专利商标质押登记办理的告知承诺制,累计减少当事人提交材料约3万份。扩大行政裁定文书网上公开范围,实现专利复审无效、商标异议评审决定文书全增量公开。今年前5个月,累计公开专利复审无效决定1.6万件,商标文书21.7万件。
近期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专利自动延长年费缴纳届满日,开通专利商标质押登记绿色通道,助力企业应对疫情冲击,保障市场主体平稳运营。
3、“一窗通办”覆盖所有省会城市
王培章介绍,知识产权业务受理窗口“一窗通办”覆盖所有省会城市。沈阳、济南等多个专利代办处,设立地市级代办站。全国共设立地方商标受理窗口277个,有效打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持续优化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系统,
截至5月底,商标、专利网上申请率分别达到99.45%和99.43%。全面推行专利商标电子证书,进一步缩短权利人获证时间。
4、商标注册业务的网上申请率已经达到99.45%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李昶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着力推动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坚持商标网上公共服务的“应上尽上”,目前已有37项业务实现了网上办理。截至今年5月底,商标注册业务的网上申请率已经达到99.45%,网申用户数量达到27.9万。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申请人通过网申系统提交驳回复审申请8.93万件,占驳回复审申请总量的69.14%,较去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提交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注册商标申请5.35万件,占申请总量的86.76%,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标异议及无效宣告等后端业务的网上申请也呈增长趋势,无论是网申的数量,还是占比,均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