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专利侵权纠纷再度升级。8月1日,宁德时代再对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的一项专利侵权,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索赔金额为1.3亿元;同时还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向法院起诉中创新航,索赔500万元。
这场备受关注的专利侵权纠纷发端于去年7月份,宁德时代在2021年7月至9月期间向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中创新航5件专利侵权,涉及正极极片及电池、防爆装置、集流构件和电池、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5项专利,要求中创新航停止制造和销售相关侵权产品。起初宁德时代索赔金额为1.85亿元,而至今年5月份,宁德时代认为由于诉讼产品金额巨大,将赔偿金额提升至5.18亿元。
两项案件合计索赔金额已达到6.48亿元,相当于中创新航2021年净利润1.12亿元的近6倍。
对宁德时代的起诉,中创新航当时回应称,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提供给客户的产品经过专业知识产权团队全面风险调查,其产品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其后,中创新航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要求判令涉诉的5项宁德时代专利权无效。
据了解,国家知识产权局目前已对其中2项无效申请作出审查决定。1项专利维持全部有效,1项专利则维持部分有效。中创新航曾撤回另外3项专利的无效请求,不过7月26日已就这3项专利提出了新的无效请求。
目前,该诉讼已进入实质审理阶段,部分案件将于近日开庭。
在此期间,中创新航于今年3月份启动了赴港上市。业内人士认为,纠纷升级或对中创新航赴港上市计划造成一定的影响。
纠纷或影响上市进程
上周,宁德时代与蜂巢能源不正常竞争以获500万元赔偿金和解之后,公司与中创新航的专利权纠纷案一度陷入“口水战”。
宁德时代方面此前公开表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电池是高科技行业,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宁德时代一方面尊重第三方知识产权,愿与行业参与者就知识产权授权许可保持沟通合作,另一方面也会重拳打击恶意侵权行为,维护市场良性竞争。
针对宁德时代的声明,7月27日,中创新航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称,宁德时代是用无创新性专利恶意打压同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但打着‘保护创新’的旗号,利用涵盖在先公知公用技术的无创新性专利,对同行业行恶意打压之实,违背专利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宗旨。”
“对上述严重危害产业发展的行为,公司会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坚决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中创新航称。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表示,专利侵权纠纷或影响中创新航赴港IPO计划,即便能上市成功,也可能会拖慢其上市进程。
“知识产权类纠纷对拟上市公司的IPO进程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表示,如若中创新航在本次专利诉讼中败诉,相关产品可能将面临禁售的后果,同时若是该部分产品属于拟IPO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技术时,将对拟IPO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障碍,很可能会暂缓甚至终止企业上市。
中创新航若成功过会,或将是2022年以来港交所最大规模的IPO
截至目前,中创新航共进行了3轮融资:首轮融资投资方为成飞集团、金圆集团、金坛投资;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红杉中国、广汽资本等;最新一轮融资则由国投集团旗下国投创合领投,募集资金120亿元。
今年3月11日,中创新航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首次募股计划筹集资金15亿美元,如果成功过会,这将是2022年以来港交所最大规模的IPO。
招股书显示,中创新航此次赴港上市所募集资金将用于新建和扩建多个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的产业基地项目和先进技术研发。
在业界看来,中创新航此举将对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霸主宁德时代与比亚迪构成强有力挑战。
成本扰动市场博弈加剧
目前,中创新航是国内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外的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其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的中航锂电,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共同投资组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创新航以8.35GWh装机量位居国内第三位,并在全球排名第七位,是行业内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在业界有着“黑马”的称号。
而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动力电池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9 GWh,市场占有率达到34%,排名全球首位。中创新航全球范围的装机量共计9 GWh,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七。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有着“一超多强”的供应格局,而新能源产业链受到上游涨价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同行业之间的博弈加剧。“宁王”与“黑马”之战,因专利侵权纠纷开始打响。
技术上看,据中创新航介绍,中镍高电压三元电池、弹匣电池、全极耳叠片电池、One-stop Bettery电池包四大产品是中创新航目前手中的“利器”。其自主研发的全极耳叠片电池,具有体积能量密度优异、快充性能突出等优势,能够显著提升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适配三元锂电池,并从参数上突破了1000公里续航。
从客户覆盖来看,中创新航配套广汽、长安、广丰、广本、上汽通用五菱、吉利等公司,并成为广汽、长安的最大供应商。广汽在中创新航的收入占比中连续两年超过了50%,是中创新航的大客户。同时,凭借其全极耳叠片电池技术,中创新航还拿下了小鹏汽车全系车型的订单。
有业内人士也分析指出,目前中创新航面临着盈利能力脆弱、产能推进过猛的问题。据中创新航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9年至2021年,中创新航的毛利率分别为4.8%、13.6%和5.5%,而宁德时代近5年的毛利率最低都为26.28%,同一梯队的国轩高科,在2021年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毛利率也在18.61%。
2021年11月,董事长刘静瑜在公司战略发布会上再次上调公司产能规划,2025年动力电池产能目标由原计划的200GWh提高至500GWh,2030年时产能目标翻倍,达到1000GWh。有分析计算,要达到500GWH的目标,根据其目前的产能缺口,中创新航至少还需要投入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产能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公司能够成功上市,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建设方面的资金压力,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如果败诉,中创新航面临巨额赔款和涉专利侵权产品停售风险,产能目标会更遥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