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在全球的高度关注下不顾中方强烈反对,窜访了中国台湾地区,这件事反映了中美关系的一些大趋势,此举造成的局势,不仅给世界增加了一丝微妙的不确定和恐慌情绪,对各行各业也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
事实上,在疫情肆虐的这三年中,对于一些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企业,他们比别人更加敏感于国际关系的张弛,更早地感知到了不易。无论是否愿意接受,可见的趋势是,全球化潮流正在受到冲击,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商业生态正在显现:之前所依赖的市场战略正在面临挑战,除了直接的订单损失,地缘政治、民族情感等非市场的问题对于实体的影响也在被放大。
当然,从长远来看,不用那么紧张,放松一点,合作的世界会变成争夺的世界,但是争一段时间,各自都会算账,该合作还是会合作。外部的环境变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国际贸易增长的驱动力下降,我们自身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更多地依赖内部的市场,激发新的增长力量,这是长治久安之本。
比起外部环境影响,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时代发展本身,我国已脱离工业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过去几十年,市场上供不应求,模仿、山寨都可以趟出一条生存的道路。但进入本世纪,模仿的机会越来越少,经济的增长动力也不再主要来自于投资和消费,而是依托研发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从资源整合趋向创新。几年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引导创新驱动供给侧效率不断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带来需求增加,进而带动GDP增长。当下,企业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几无出路。
我们行业的发展逻辑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过去依托引进先进的国际标准,复制他人的模式也可以过得很好。而现在,我们不仅要制定自己标准,不断谋求创新,还要在审核上不断增值,开创认证服务的专业化、定制化,我们要搭建平台,在超越标准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新时期、新业态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当机构在谈到客户、服务、市场、管理的时候,都希望把这些元素上升到让企业感觉自己接受的是独特的、定制化的服务。而认可工作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挑战。在国际环境方面,存在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认可结果利用、认可相关的国际合作变化与可能的相互竞争等挑战。
比起“转折”“十字路口”这样的描述,谋求“生存”和亟待“突破”更适合当下的状态,我们应放下对于大环境不利、技术发展太快、人才流失严重等的焦虑,接受这个变化的世界,顺应变化的逻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方向,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提供最核心的服务上来,最大限度地传递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