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推出统一的自愿性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以质量基础设施(QI)技术手段助力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消费市场发展新趋势。但仍有部分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绿色购物选择,绿色产品认证采信生态缺口掣肘着相关产业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当前绿色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尚不足以覆盖各类消费场景;二是QI技术手段更新落后于产业发展,尤其受疫情影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据采集和远程交互等新型信息化手段在认证环节的运用尚在探索阶段;三是绿色产品认证采信生态尚未完善,企业通过认证的效益短期不明显,部分地区的宏观政策尚待进一步转化为具体采信实施方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产品认证领域的发展;四是国际市场对我国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互认有待推进。
基于绿色产品认证的发展和采信现状,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持续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生态。
首先,进一步拓展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类别。优先针对消费需求旺盛且环境矛盾突出的重点产品实施认证,吸纳各地实施的相对成熟的绿色产品类别。如,深圳市已于2020年针对珠宝饰品行业建立了绿色产品评价体系,浙江省近年来结合绿色评价技术要求,发布了一批浙江制造绿色产品等。梳理前述地方的良好探索经验可知,通过整合资源能够快速扩大目录范围,形成产品产业链,进而夯实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广度和深度。
其次,引领QI技术跨越发展匹配产业发展。灵活运用数字化QI技术,考虑将碳排放、远程交互、环境治理领域的数据纳入认证实施环节,鼓励绿色低碳相关政策融合和衔接,以满足绿色即低碳的发展要求。以深圳为例,当前已探索运用碳足迹标识产品支撑碳普惠场景,并将其应用在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绿色低碳属性的餐饮、商超、酒店、旅游景区等消费场景。
再其次,深化完善国际认证互认制度。维护我国在绿色产品领域的话语权和权威性,积极推进中国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的国际交流合作,运用绿色产品技术贸易措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从源头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的国际互认。
最后,推动多元协同,补齐采信生态缺口。优化创新财税、金融、信用、监管等支持政策的落地方案,形成公平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绿色产品认证纳入公共机构绿色采购,率先在公共机构实施消费绿色转型。通过开展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数字人民币绿色消费专场补贴、绿色消费券等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积极营造社会认可、健康消费的采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