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资讯

2035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战略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2023-04-14 21:08:44  来源:2035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战略项目组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5

2035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战略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追求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任务是大势所趋。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集团积极占据道义制高点,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超前承诺。发达国家在碳核算、碳足迹等领域占据技术、规则主导优势,在碳排放交易、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对标准化工作提出新要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亟需全面构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标准深度融合,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亟需提升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化水平。

目前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工作正处在扩容、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但距离全面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标准缺乏顶层设计,体系化不足;标准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发展机制还未成形;标准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国内国际标准协同水平有待提升;尚未建立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缺乏配套标准规则。

全面构建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二元标准体系

1、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多维度的碳达峰碳中和二元标准体系框架

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低碳相关政策、技术和市场化机制的标准需求,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多维度的碳达峰碳中和二元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框架布局基础共性、碳减排、碳移除、碳市场等四个子体系,实现标准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领域全覆盖;支撑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部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工作,形成多维度立体的标准体系结构;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二元标准供给结构,实现多层次标准的协调配合。

2、提出重点领域“双碳”重点标准项目立项原则,支撑“双碳”国家标准立项

根据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提出重点领域“双碳”重点标准项目立项原则,支撑“双碳”国家标准立项。重点领域包括碳排放核算核查、项目温室气体减排、碳排放强度、产品碳足迹、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碳汇、低碳技术、协同降碳、低碳管理及评价标准等。

3、提高绿色低碳团体标准供给质量和有效应用

一是形成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团体标准需求清单;二是建立绿色低碳团体标准领跑者评价体系;三是实施绿色低碳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四是推动社会团体牵头建立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联盟);五是有序推动团体标准组织吸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专家参与。

推动绿色低碳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1、“双碳”目标驱动下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图景

为实现碳中和总体目标,我国需围绕能源系统重构、工业流程再造、捕碳/负碳体系构建、集成耦合与系统支撑等方面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并在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进行前沿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2、提出重点领域近中远期标准化工作部署

通过专家咨询、专利检索与文献调研构建了支撑我国“双碳”目标需求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并对各类关键技术的成熟度、重要性、经济性与实施风险开展综合评估,基于技术评估结果进一步研判在达峰期、平台期、去峰期与中和期等不同阶段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需求,提出煤炭、可再生能源、氢能、钢铁、建材、碳汇、CCUS、产业协同降碳等重点领域近中远期标准化工作部署建议。

强化绿色低碳强标实施应用

1、建立强制性能效能耗标准闭环管理机制

强制性能效能耗标准闭环管理基于PDCA循环理念,实现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四个环节的顺畅运转、紧密衔接、正反馈循环、系统性迭代提升。各环节通过灵敏、精准的信息反馈和快速的响应改进,及时管控问题,避免发生标准研制更新落后于行业发展、标准实施监管不到位、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保证标准内容先进、及时升级、有效应用并取得预期效果。

2、强制性能效标准实现闭环管理的重点任务

针对强制性能效标准全流程存在的问题,强制性能效标准实现闭环管理的重点任务具体包括:优化标准制修订需求识别机制;严格对重点领域能效标准的监管;应用智能联网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创新实施激励配套措施。

3、强制性能耗标准实现闭环管理的重点任务

针对强制性能耗标准全流程存在的问题,强制性能耗标准实现闭环管理的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升级标准技术指标,实现节能降碳协同效果;加快能耗计量监测、能源审计、经济运行、节能低碳与绩效评估等配套标准修订更新;分类分步推进能耗在线监测体系。推广智能化能源计量器具,开发能源统计分析工具;分类建立强标实施情况统计调查监测报告制度,形成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建立专业的节能诊断分析机制,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发改、统计、工信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提升绿色低碳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

1、促进绿色低碳标准化国内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发展

建议的工作措施包括: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协作平台;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国际标准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动力;积极组织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

2、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国际标准的重点工作任务

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国际标准方面,需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开展:加快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转化,实现“应转尽转”;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国际标准;推动建立绿色低碳标准和评估认证结果互认机制,支持高质量团体标准“走出去”。

3、发挥标准引领和基础作用,积极应对新型绿色低碳贸易壁垒

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完善碳市场及其标准体系,形成显性碳价;以先进绿色低碳标准引导企业加速脱碳;加快补齐重点行业和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标准短板;提升重点产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重点区域标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开展绿色低碳产品标识、碳排放数据库、重点设施在线碳排放监测技术研究;在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中增加低碳属性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绿色产品标识制度。

建立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及标准规则

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的有效途径。重点应加强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研究,加快构建体现责任共担原则的标准体系,开展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试点,促进碳排放责任共担的国际共识。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