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指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概率

2023-05-04 14:04:35  来源:项目申报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7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指南

一、申报(复核)范围和条件

(一)申报(复核)范围

按照自愿原则,企业可自主提出申请。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范围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未通过复核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列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的企业,以及与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控股关系或同一集团内生产相似主导产品的,不予推荐。复核范围为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申报(复核)条件

企业需符合《管理办法》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见附件1),相关指标按照《管理办法》中“部分指标和要求说明”(见附件2)执行。

(三)其他要求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推荐:申请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近三年发生过重大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提供的产品(服务)属于国家禁止、限制或淘汰类的;未按照要求登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https://zjtx.miit.gov.cn,技术支持电话:0571-56137700、010-12381转6再转6.以下简称培育平台)更新2022年度企业信息的;未按规定登录培育平台填报重大变化情况报告表的。

二、工作程序

申报(复核)采取网上填报与纸质报送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与线下数据应保持一致。

(一)线上填报。符合条件的企业自3月15日至4月10日期间登录培育平台进行线上填报并逐项上传相关佐证材料(见附件6.仅在培育平台上传,无需报送纸质版)。

(二)线下报送。企业按要求编制申请书,按程序报送至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程序组织初步核实,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汇总(见附件3),形成正式推荐文件并于2023年4月14日前连同企业申请书(新申报企业申请书,见附件4;复核企业复核申请书,见附件5)一式三份及电子版一份(PDF、Word)报送我局,逾期不予受理。

三、有关要求

(一)请各区(市)县高度重视,面向本地区中小企业广泛宣传动员,加强政策辅导,严格审核把关,确保申报(复核)工作顺利开展。

(二)企业应当如实填报,并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报和推荐工作坚持公平公正,不收取任何费用,未委托任何机构开展培训,不需要也不建议企业通过任何中介机构辅助申请。

四、注意事项

(一)申报系统中要求填报的经营数据统一按照企业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审计报告填报(2022年度审计报告未出具的,可提供涵盖专精特新“小巨人”评定所需财务指标及附有财务三表的专项审计报告)。

(二)申请书中“企业总体情况简要介绍”第三项“是否属于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内企业”应填报:成都市属于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

(三)本次申报和复核工作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如企业有项目咨询、项目申报等相关事宜请与市经信局或属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联系(联系方式见附件7)。

市经信局联系方式:

潘强 61885840

陈政廷 61881604

特此通知。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概率

工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共有1.3万家企业申报,通过省(市、区)初审和工信部审核的入围企业共4300多家,目前已完成公示发布。 专精特新 Club 粗略统计,审核通过率约为33%。

民营企业超八成,中、小微企业平分秋色。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企业4300多家,从规模看,中型企业占比44%,小微型企业占比56%。从类型看,民营企业占比84%,国有企业占比9%,合资和外资企业7%。

总体来看,目前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户,前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户,一批中小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入围企业数量远超历届,四批累计数量突破9000家。一方面说明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的道路上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各地区、各部门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大力支持。

工信部和财政部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了部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已累计安排财政资金40多亿元。联合人民银行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工具,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家。

未来,工信部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纳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地方从重视企业规模转向重视创新,36个省区市(含计划单列市)累计安排超40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