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企业,2023年“创客广东”惠州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来了~
一、大赛主题
创客广东,匠心惠州
二、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财政厅
主办单位: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惠州仲恺高新区管委会
承办单位:惠州仲恺高新区经济发展和统计局
三、时间
2023年5月-7月
四、参赛与报名
(一)参赛领域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家电、新材料(包括先进材料、前沿新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8个参赛领域。
(二)参赛条件
1.企业组
(1)在中国境内及港澳台地区注册,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 号)的中小微企业。
(2)参赛项目已进入市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无不良记录。
(4)往届“创客中国”大赛区域(专题)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参赛项目,不参加本届赛事。
2.创客组
(1)遵纪守法的个人或团队。
(2)团队的核心成员不超过 5 人。
(3)参赛项目的创意、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归属或授权参赛团队,与其它单位或个人无知识产权纠纷。
(4)往届“创客中国”大赛区域(专题)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参赛项目,不参加本届赛事。
五、赛程安排
大赛分为报名、初赛、决赛等环节。
(一)网上报名(5月-6月13日)
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创客(以下统称参赛者)均可通过大赛官网注册登记,惠州赛区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6月13日。大赛不向参赛者收取任何费用。参赛者应提交完整报名材料,并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负责,未注册登记的参赛者不得参加大赛。参赛者不可重复报名参加其他地市赛或专题赛,对于重复参赛或剽窃、侵夺他人创新成果,以及用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项的参赛者,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参赛者可参考《商业(创业)计划书撰写提示》(见附件)完整撰写项目情况,再录入系统。
(二)初赛(6月20日前)
组织专家对参赛企业和团队的材料进行评审,初选出32个项目进入惠州赛区决赛,其中企业组20个、创客组12个。
(三)培训(6月25日前)
邀请专家对通过初赛的企业和团队进行赛前培训。
(四)决赛(6月30日前)
初赛确定的32个晋级项目通过现场路演、答辩的形式开展决赛。分组规则和评审标准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制定,评审专家根据大赛要求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按企业组和创客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共12个获奖项目。同时,组委会根据赛事结果、本地优势产业等情况拟定晋级省决赛的16个项目(企业组项目10个、创客组项目6个)。
六、扶持措施
(一)奖励设置
获得企业组一、二、三等奖项目分别给予8万元、4万元、2万元奖励;创客组一、二、三等奖项目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
(二)政策支持
1.进入省赛50强的获奖项目可获得0.5万元-30万元不等的现金奖励。
2.进入省赛50强项目且落地惠州,并在获奖之日起1年内成功获得股权融资支持(以在银行入账时间和金额为准),省财政按照不超过其融资额度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优惠信贷服务,对惠州地市赛获奖项目、省赛获奖项目、省赛100强项目和落地惠州取得股权融资的项目分别给予优惠信贷方案,贷款额度最高3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5年,均享受普惠贷款优惠利率。
4.进入决赛的参赛者将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优先支持其争取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在市场开拓、品牌建设、扶持政策匹配、园区内企业对接等方面优先获得支持服务。
5.对有用地需求的获奖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落户惠州市。组织意向项目与载体平台举办落地对接会及参观考察活动,并为项目提供全流程落地跟踪服务。鼓励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各县区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对入驻的参赛项目或企业提供用地优先保障、场地优惠及专业服务。
6.对参赛企业和项目在投融资需求上给予支持,决赛入围参赛者将优先推荐至本次大赛合作的知名投资基金、创投机构,争取投资支持。优先推荐至各金融合作机构,争取获得银行授信及贷款服务。支持鼓励惠州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惠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等为其提供多层次融资对接优惠服务。
7.优先推荐获奖者参加省、市、区各类企业研修班、专题培训班及各类培训活动。对入围省赛项目提供知识产权申请、检索、评估、融资、交易等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提供专利导航、预警、侵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和分析服务。
(三)跟踪服务
1.培育辅导。在大赛事中事后组织线上或线下培训,对参赛项目进行全方位培育与辅导。邀请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对晋级项目进行一对一深度培训,提高参赛水平,帮助创业项目与产业资源进行深度对接。
2.对接服务。邀请各县(区)、各行业领域的上市公司、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参与产业对接活动,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深化“专精特新”发展理念,积极撮合基于产业链领域的创新创业合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