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

蚌埠市发改口政策4项“免申即享”、3项“即申即享”!

2023-06-13 21:39:54  来源:项目申报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5

关于组织申报《蚌埠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市发展改革委部分)》的通知

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的通知》(蚌发〔2022〕20号),现组织开展2023年蚌埠市产业扶持政策(市发展改革委部分)申报事宜,并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主体

除特殊规定外,申报单位需为在本市注册具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以下统称为企业),且主体税种在本市缴纳,并按照规定缴纳社保费。自2021年1月1日以来,单位或法定代表人被纳入严重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和项目不享受本次资金奖补。

二、申报时间、申报条件及兑现程序

(一)申报时间

2023年6月7日-6月20日。逾期没有申报,视为自动放弃,市发展改革委将不再受理。

(二)申报条件

1.免申即享类 (4条)

无需提供申报材料,申报单位须于2023年6月20日前登录蚌埠市惠企服务平台进行确认。

政策内容1:对首次被认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给予集聚区运营管理机构50万元一次性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集聚区规划编制、招商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设施、重点项目建设。

申报条件:被首次认定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申报材料:免申即享。

政策内容2:对首次进入全省服务业100强的市内注册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申报条件:首次进入全省服务业100强的市内注册企业(以省政府办公厅或省发展改革委下发的认定文件为准)。

申报材料:免申即享。

政策内容3:对首次新增入库的规模以上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分3年给予15万元奖励(每年兑现5万)。3年内退库,停止拨付奖励资金。

申报条件:新增入库的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不包括退库再入库的企业),及在库且3年政策未全部兑现的企业。

申报材料:免申即享。

政策内容4:对未达到规模以上,但纳入省调查平台的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分3年给予10万元奖励(第1年4万元,第2、第3年各3万元)。3年内退库,停止拨付奖励资金。

申报条件:首次纳入联网统计直报平台重点领域的规下服务业企业(不包括退出省调查平台库后再进入的企业),及在库且3年政策未全部兑现的企业。

申报材料:免申即享。

2.即申即享类(3条)

申报单位须于2023年6月20日前将申报材料通过蚌埠市惠企服务平台报送至属地(县区(开发区)发展改革委部门。各县区(开发区)发展改革委部门接收材料并进行初步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单位加具审核意见,于6月20日前将通过审核的申报材料及正式申报文件提交到市发展改革委。

政策内容5:对当年服务业企业(不含房地产开发、金融、商贸企业)营业收入规模首次突破3亿元,且增速超过15%的规上服务业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申报条件: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且增速超过15%的规上服务业企业(房地产开发、金融、商贸企业除外)。

申报材料:

(1)产业政策项目申报真实性承诺书;

(2)2021年及2022年企业财务报表(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2023年最新月度财务报表(如有)。

政策内容6:支持现代物流企业品牌培育,对首次晋升国家4A级的物流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申报条件:首次晋升4A级的省内物流企业。

申报材料:

(1)产业政策项目申报真实性承诺书;

(2)4A级物流企业证明材料。

政策内容7: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冷链物流企业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00万元且当年实际纳税额达到50万元的,按当年企业对地方贡献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达到2000万元且当年实际纳税额达100万元,按当年企业对地方贡献的60%给予一次性奖励;首次达到5000万元且当年实际纳税额达150万元的物流企业,按当年企业对地方贡献的70%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个企业同一台阶限申报一次。

申报条件: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00万元、2000万元、5000万元,且当年实际纳税额对应达到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冷链物流企业。

申报材料:

(1)产业政策项目申报真实性承诺书;

(2)2021年及2022年企业财务报表(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2023年最新月度财务报表(如有),当年(2022或2023年)实际纳税额达到相应规模的证明材料。

四、其他要求

(1)各县区发改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熟悉掌握申报流程,认真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开展申报,指导完成线上申报或确认。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认真审核申报材料,确保申报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

(2)本次申报涉及的奖励补助支出,市与县按照3:7比例分担,市与区按照5:5比例分担。

市发展改革委

2023年6月6日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