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能宣传周是传播节能理念、提高节能意识、推动全民节能的重要宣传平台。今年7月10日至16日是我国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降碳,你我同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部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7月10日上午,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广州市举办。
前言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支撑了“标准新升级—节能标准标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成效”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我院制作的节能标准标识成效展板受到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高度关注,与会领导充分肯定了我院标准化工作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
节能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节能标准是我国节能制度的基础,也是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节能标准为落后产能淘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重点用能单位能效对标、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财税优惠等政策措施提供重要技术依据。我国高度重视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入推进节能标准制修订,连续启动实施两期“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和“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十四五”期间发布9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8项强制性能效标准和27项推荐性节能标准。截至目前已发布364项节能国家标准,包括108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66项强制性能效标准以及190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占比近50%。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建立了包括基础共性、目标、设计、建设、运行、评估、优化等7个标准子体系的节能标准体系,成为双碳标准体系的重要子体系。
能效标识快速发展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终端用能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能效标识是我国终端用能领域重要和基础性的节能管理制度。能效标准是能效标识的核心技术依据,能效标识是能效标准的有效实施手段。
2004年《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自2005年3月1日起强制实施能效标识制度,采用能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能效等级等信息的比较型标识,依据产品不同分为3级或5级标识。制度分批发布产品目录和实施规则,逐步将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大的产品纳入实施范围。十八年来,制度快速有效实施并全面提质增效,已发布十五批目录,覆盖家用电器、商用设备、办公设备、照明器具、工业设备等领域41类产品,涉及企业2.6万家、产品型号314万个、检测实验室1700多家。为适应新时代消费趋势,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上首个在能效标识上采用二维码的国家,破除信息承载量物理限制,全面提供产品绿色性能、节能降碳信息、市场监管结果等信息,更好引导绿色消费,该创新实践得到欧盟等国家的借鉴。
标准标识实施成效显著
能耗限额标准广泛涉及火电、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基本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启动实施两期百项节能标准推进工程,发布206项节能标准,其中98项能耗限额标准年可节能2亿吨标准煤。“十四五”期间启动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加快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已发布的9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年可节能2813万吨标准煤。
能效标准标识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升级和绿色发展,如推动冰箱行业先进发泡、换热、绝热、高效变频、智能精控、新材料等技术研发普及,推动电机行业生产线改造和产业升级,IE3水平成为行业准入门槛,部分领军企业已完成IE5全球领先水平电机的布局和生产。能效标准标识有力促进产品市场结构优化、能效提升,变频空调市场占比已高达98%,变频空调平均能效提高33%。节能技术产业化带来产品价格逐渐下降,惠及百姓民生。能效标准标识累计节电量33000亿度,年节电量1800亿度,相当于近2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年减碳1.03亿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