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听代表委员谈知识产权(一)

2024-03-06 20:38:37  来源:《中国青年报》、《联合时报》、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微信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

加快保险机制建设  破解知识产权维权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提出《加快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建设 助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建议》,提出启动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推动工作,探索保险助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新模式。

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任务。知识产权保险机制作为一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经济保障措施,其在改善知识产权权利人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局面、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方面可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孙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知识产权领域,党和国家推动一系列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行动、规划,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险作为一项经济保障措施被多次提及。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中提出:“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专利执行险、专利被侵权损失险等保险业务。建立海外维权专家顾问机制,有效推动我国权利人合法权益在海外依法得到同等保护。”

孙洁指出,在过往没有知识产权保险保障时,知识产权权利人即便经过漫长的维权之路,其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即使其维权诉求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侵权者的经济补偿最终也难以到位。相同情况下,如果权利人就其知识产权投保了相关保险,在第三方发生侵权行为导致被保险人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可以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就权利人的经济损失直接进行赔付,确保权利人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孙洁表示,目前,保险公司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已全面覆盖专利、版权、商标和地理标志,责任保障范围既包括权利人的被侵权损失,又包括权利人的维权费用。同时,保险公司的知识产权产品还涵盖了专利代理机构和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的相关职业责任风险,对于知识产权的运用环节也提供了相关保障。

围绕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建设的难点,今年两会,孙洁提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机制落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针对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的管理办法,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从制度上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的现实需求,建议从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等涉及专利的相关保险率先进行试点。

其次,出台保障措施,培养投保习惯。鉴于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通过保险保障其权益的意识还普遍较低,为有效发挥知识产权保险作用,提高企业的投保意愿,建议在试点工作开办初期,由政府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投保企业给予保费补贴,多方协同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

再次,选取保险公司,开展模式试点。由于知识产权保险所承保的标的为企业的各类专利、版权和商标等,其本身就是极其敏感的信息,极其可能涉及企业的商业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建议在试点初期,选取大型、国有保险企业进行承办,确保试点工作安全、有效。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赵雯:

加快培养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

知识产权大保护是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之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水平开放、建设科技强国题中应有之义。培养更多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是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的关键所在。

2023年4月,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学术研讨会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需求400万—500万人,现有人才规模约69万人。补足缺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亟待从本硕为主,转向硕博为主,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知识产权领域激烈竞争、企业维权、国家安全需要,能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的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

1986年,国家教委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列为法学二级学科,人才培养路径随之分成两条:一是法学培养路径。诸多院校设立知识产权本科,26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法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取得可喜成就。二是交叉学科培养路径。融合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培养人才。

赵雯表示,目前看来,双路径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偏重法律的知识产权法硕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难以满足对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对知识产权“交叉学科培养路径”存在争议,对学科基本要素难以达成共识,甚至认为学科知识根基不牢,“什么都会点,什么都不精”,以致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不能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双路径培养模式各有特色,缺乏包容性,导致知识产权学科方向、核心课程与实践难以实现科学、系统、统一,学科“高峰高原”格局难以形成;《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设学术性与专业性紧密结合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双路径呈并轨之势,很大程度上也凸显了专业学术师资与实务师资,尤其是具有国际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

赵雯认为,知识产权学科具有“两种甚至多种学科交融”的特点,在知识产权领域国际竞争激烈、西方制裁频出的严峻形势下,高层次人才极其紧缺,将知识产权列为一级交叉学科、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2022年,同济大学按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自主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规定,自主审核设立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并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知识产权列入一级交叉学科的试点已经起步。

为加快试点,培养更多更好的知识产权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赵雯建议如下:

加快学科定位。组织试点院校,按照知识产权学科服从于服务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要求,科学确定知识产权一级学科方向及二级学科设置,制定本硕博不同阶段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与业务实践,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实现培养模式与内容的科学化、体系化、统一化,尽快将知识产权提升为一级交叉学科。允许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和交叉学科毕业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

重视实务师资。国家知识产权局搭建知识产权师资库。选拔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特别是具有国外知识产权领域工作经验的知识产权学者专家,具有应对“侵权违法、长臂管辖、制裁打击、技术壁垒”丰富经验的行政司法人员、海外维权律师等,担任专职或兼职实务师资,提高实务教学的实用性与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参照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并实施的高校国际组织师资出国留学项目和选派优秀学生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经验,选派知识产权优秀教师和研究生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其所属机构参与师资留学和实习任职。

着力培养博士。重点引导和支持10所左右“双一流”高校设立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开通知识产权硕博连读通道,引导在职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读博深造,培养更多熟练掌握运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知识、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复合型国际化博士研究生。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