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学习经历,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的教学研究历程,从学校、区域、国家到国际服务和管理的履历,宋明顺的个人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与国家质量事业的发展同步,也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记录者。
笃志躬行 深耕质量教育沃土
——访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获得者、中国计量大学原校长宋明顺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将质量内容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意味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广大企业培养紧缺的质量专业人才,为建设质量强国夯实人才基础成为当务之急。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计量大学原校长宋明顺,请他谈谈自己在标准化和质量领域人才培养的心得与体会。
实干笃行于质量认证领域
多年来,宋明顺主要从事计量、标准、认证、质量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他曾担任ISO/CASCO WG 33和WG 37专家,以及第四届标准化教育国际合作委员会 (ICES)主席。现担任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技术委员会(ISO/TC 321)主席,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 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1)委员会委员,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计量与标准化学会会长,教育部市场监管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质量管理与认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质量、认证认可、标准化、计量等具有NQI特色的研究体系。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防军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制定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10项;主导制定了杭州健康码标准;撰写的20多份政策建议报告被国家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担任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浙江省新型智库“一带一路”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理事长。
躬行深耕质量教育领域
作为全国质检领域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为国家质量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中国计量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普通教师到学院院长,再到学校校长,宋明顺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质量管理学课程建设、质量专业建设、质量学科团队建设和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宋明顺主持申报的“标准化本科教育项目”捧回全球首个“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连竞争对手也跑过来道贺:“第一应该属于你们。”由于在质量和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宋明顺当选为国际标准化教育委员会(ICES)主席,应邀在美国、德国、荷兰、瑞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指导质量和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担任了20多名日本、德国、哥伦比亚等国外留学生的导师。
2023年8月18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将质量管理与认证、质量管理工程两专业列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两个专业的基本规范由中国计量大学主导起草,宋明顺亲自指导了起草工作并担任了两个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专家组组长。该《通知》一经印发,宋明顺教授非常兴奋地说:“两个专业列入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进一步完善了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体系,加强了质量认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质量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中国计量大学作为这两个开考专业的主考单位,在建设高水平质量人才队伍任务中责无旁贷。”
“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天职。在教学上,我们要对得起学生,要对学生负责。”无论科研与行政管理工作多么繁忙,宋明顺仍然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用向上的语言、良好的行为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他所负责的“质量管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全国“质量管理学”课程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课程。
朝思夕计心系NQI发展
作为质量领域的积极践行者,宋明顺心中有一盘棋,如何实现质量强国战略,如何全面构建标准化运行,如何让产品具有质量保障,如何出实招、干实事、出实效,都是宋明顺朝思夕计的事。对中国质量认证行业的发展,他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认证是实施标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标准制定易,标准实施难”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标准实施难,难在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实施的方式主要有自愿采用、试点示范采用、认证采用和客户要求采用等。客户要求采用是市场行为,试点示范和认证采用是具有第三方或公益性质的采用方式,试点示范点少面窄,相比较而言,认证则显得点多面广,在所有的推荐性标准实施中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通过认证方式实施标准,评定程序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只有那些具有普适性、共性强、受益面广的推荐性标准才宜于用认证的方式实施。
二是产品质量认证是质量保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向市场或客户提供质量信任。提供信任的方式有多种,如质量认证、品牌评价、知名的第三方检验核查机构背书、广告及营销等,其中质量认证又分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所以产品质量认证的质量保证有效程度远高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保证程度,而且是最有效的质量保证方式之一。
三是提升认证有效性的方式是提高认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要切实提高质量认证的有效性在于提高质量认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质量认证的认知度是消费者、顾客对质量认证内涵的认知程度,即看到商品或商品包装上的质量认证标志就能知晓该质量认证的内涵,提高消费者、顾客质量认证认知度的有效方式是加大面向公众质量认证的宣传力度,同时减少和整合质量认证的种类。质量认证的信任度是消费者、顾客对质量认证的信任程度,即看到商品或商品包装上的质量认证标志,消费者、顾客则信任该标志所提供的质量保证承诺,并有强烈的购买贴有该标志商品的意愿,质量认证信任度提升的基础是质量认证认知度的提升,提升质量认证信任度的有效方式是加强认证机构的行业自律建设和对认证机构的有效监管。
四是检验机构能力建设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产品质量认证和检验是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的核心业务,由于认证的业务量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量大面广的是非认证类的检验业务,例如验货业务。所以认证的业务量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而量大面广的业务是非认证类的检验业务。能否通过市场认可度获得更多的检验市场份额,则取决于检验机构的能力。因此,能力建设非常关键,而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是提高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和技术创新水平。比如全方位加入CB体系,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双边和多边实验室检验能力的互认等。
五是人才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保证。不仅在专业领域需要一大批质量管理、认证认可、标准化、计量和检验专业人才,同时全体国民也必须具备一定的NQI知识和较高的质量意识。所以,质量教育必须构建起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趣味竞赛、参观、开设常识课等方式开展质量教育。在职业教育阶段,通过开设NQI类的选修课、开设质量标准和认证专业,开展职业教育阶段的NQI教育,随着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管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全国已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质量和标准化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开设选修课、学科竞赛、设置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和标准化工程专业,开展高等教育阶段的NQI教育,目前全国已有30所高校开设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15所高校开设了标准化工程专业,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质量强国建设对NQI人才的需求。在继续教育阶段,一方面不断地开展在职人员NQI普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开展审核员、评审员、标准制定、标准管理、国际标准化、检验师、计量师等专业化人才培训。目前,在NQI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在教育内容上,认证认可是短板;在学历教育上,急需设立质量、标准化等NQI领域的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教学资源上,师资力量缺乏是制约NQI高等教育的瓶颈。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NQI领域的人才培养,在《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都对NQI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五部委为此还联合印发了《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进一步加强NQI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宋明顺呼吁:“质量事业永远在路上,只要国家需要,我将继续在NQI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奋斗不止。未来,我们要努力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补齐认证认可教学内容短板,尽早增设NQI领域的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高校建设若干NQI师资培训基地,加强质量工程师、标准工程师、首席质量官、计量师和质量技术人员培训和培养的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化建设,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满足质量强国建设需要的NQI人才,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质量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