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明晰培训目标,提升针对性
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业务发展及推进地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具备职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3个层面的素质,职业理念具体包括职业责任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专业知识具体包括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政策知识等,业务能力包括专利预审能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及司法能力、知识产权法律维权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分析及运营服务能力等,并且各类岗位的业务能力要求还应当随着实际工作内容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员培训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让各类岗位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创新意识、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根据《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与运行工作手册(试行)》中各类岗位的职责内容描述,对各类岗位人员进行详细、深入的岗位需求分析,并结合机构改革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增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职责的新情况,促使参训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敬业精神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国家及地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各类岗位工作规范要求,具备各类岗位业务工作能力。
02、完善课程体系,提高科学性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员培训课程需要包括基础培训课程和专业培训课程。基础培训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了解政策制度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理工医科基础知识等。专业培训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掌握各类岗位的专业知识,以预审服务岗位为例,主要的知识模块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专利审查知识和专利确权知识。各类岗位的主要知识模块及培训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岗位的主要知识模块及培训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各类岗位的法律知识比较基础,可以采用线上网络授课及结业考试的形式进行,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参训人员的学习效率;可以减轻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因大量人员培训而带来的财政压力。
不同岗位人员所需知识模块的主要内容根据其工作职责来设计,以综合运用岗位为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加工知识模块的主要内容为:专利检索系统使用、可专利性检索、专利侵权检索等。
以上内容选自《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年第8期 第138-141+150页:《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员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单位: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者:傅启国 程秀才 锁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