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资讯

赋能质量体系演进 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2024-04-21 16:16:04  来源:认证资讯  认证资讯领域原创作者:白睿  浏览:0

本文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分析了质量体系的供给特性。针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承载的外在压力和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现实需求,从数字化质量体系升级,加快建设符合发展要求的质量认证工具,推进高水平质量体系知识供给三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我国,质量体系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保障,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各个领域。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质量体系的变迁及发展,赋能质量体系演进,对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质量管理实践背景

1.1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取得了重大进展,发展体系日趋完备。202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介绍我国工业发展成就时表述,我国在工业领域建立健全了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工业体系,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竞争力显著增强,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1]。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制造业的直接表现是体量大,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81.24%增长至2020年的84.98%,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22.5%增长至2020年的近30%,其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国内,增加值占比在已经处于较高比重的基础上继续攀升,8年间增长比重已经上升了33.3%,进一步增强了全球供给影响力。

因此,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整体质量水平,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研究质量体系的适应模式,是提高我国制造质量水平,助力我国制造业技术更新升级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技术支撑。

1.2 我国制造业质量体系运行现实基础

制造业发展需要质量体系直接支撑,需要形成完整的质量要素系统供给,配合相应制造业门类发展[2]。质量体系具有技术、技能、管理高度融合的专业属性,对应其技术发展要求:一是来源于具体制造业产业技术水平,以机械装备制造为例,包括材料力学特性、装备加工精度、工艺实现条件等,这些特性来自于行业自身技术发展的动态呈现;二是来源于通用质量技术基础的变化发展,包括检验标准中具体质量特性变化,检验技术的可实现、管理体系及合格评定的适应发展等,两者的动态匹配形成了服务制造业的质量体系支撑动态均衡点。

二、质量体系赋能制造业的实践基础

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约束要求

我国制造业发展规模巨大,背后的现实是资源能源大量消耗。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总量扩张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在工业体系尚不完备的历史条件下,吸引海外投资和项目引进,带来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管理,结合我国当时的资源和劳动力供给所具备的优势,实现了工业的持续发展,我国GDP也因此持续提升。但是,工业化的实现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带来资源能源消耗,而消耗水平及方式由科技质量发展现状决定,包括污染物防治工艺、污染物处理质量水平等。按照库兹列茨倒U曲线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将呈现上升趋势;当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条件后,环境污染程度需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增长导致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在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固废、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不合理排放结构严重影响了资源环境承载,增加了温室效应,各类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资源集约使用和环境生态化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能为推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质量管理基础,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3],应按照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以生命周期视角为指引,从产品设计、产品实现、产品检验、产品使用、产品退出全流程建立环境管理的运行方案,识别各阶段环境因素,落实治理的全生命周期控制,夯实微观主体的环境质量控制责任,在发展中综合应用环保技术和环境管理方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我国制造业发展攀登全球价值链上游的质量需求

我国具有较高的供给链供给质量,完备的工业门类体系,在如今全球大多数经济体受到影响甚至衰退的境况下,制造业依然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外在需求仍然依靠产量扩张占据发展的主导地位,一旦外部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变化,供给侧结构性障碍就会影响产业体系运行,因此,建立高质量的供给体系,通过质量体系赋能演进,在产品链发展结构上向全球价值链两端延伸,能有效提升供给质量水平,把握供给质量弹性,推动供给引导需求,实现动态均衡。

全球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及品牌。一般而言,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是价值链高端环节,可获取产品的主要价值,加工制造是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多,而价值获取少。攀登全球价值链上游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在新发展时期,我国必须在保持既有制造业优势的前提下夯实质量基础,建立符合发展要求的质量技术体系,不断拓展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在研发阶段,建立质量技术基础示范,抢占质量标准制定主导地位;在品牌营销阶段,树立质量品牌效应[4]。在我国制造业现有的产出构成中,有相当比例的工业品是国外品牌在华代工品,但质量技术标准制定、品牌质量效应等高端环节始终被国外公司占据,不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制造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风险就会始终存在。因此,加强质量需求分析与研究,配合形成有效的质量体系供给,是赋能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质量体系赋能我国制造业的现实路径

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制造业发展而言,必须加快建设符合阶段发展要求的质量体系。

3.1 推进质量体系数字化建设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向深入,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日趋提升,一批高端制造业产品以高质量品牌效应走向世界,中国高铁、核电装备等高端产品陆续推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服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稳步迈进。一个复杂的高端制造业产品,其背后需要围绕产品实现实施产业链协作供给,复杂系统的有效运转与实施,数字化建设是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数字化实施能提高效率,提升精度水平,推进围绕产品实现的各相关方要素合理产生系统关联,统筹推进供给质量一体化,助力制造业质量标准高端化,为我国制造业提供质量供给支撑。

3.2 加快建设质量认证体系有效供给

质量认证是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关联了标准检测、计量检测、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相关产品,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获得对应的认证;我国的产品对外出口,需要获得相应国家或地区的认证,认证是产品或者服务进入国外市场的通行证。认证的持续实施,能确认产品或者服务持续合规有效供给的能力或者水平。

质量认证建设的有效推进,应结合制造业行业建设需求,关键在于以制造业龙头产业发展的现实质量需求为导向,以点带面,联系对应制造业产业链发展,围绕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发挥质量技术的创新效能[5]。落到具体实践,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中,应研究细分行业的发展要求,保证质量体系的实施是“常新的”[6],结合ISO针对管理体系标准的换版要求,迭代实施对应的制造业产业门类质量体系更新升级,另外,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合理组合应用各种质量认证工具,提高制造质量和管理效率;在产品认证中,结合制造业现实发展水平,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为契机,掌握技术质量标准制定的主导权,认证认可方案实施的主动权,并通过一定形式向国际组织传递,助力形成国际范本,在服务全球质量事业发展中,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促使认证的结论和效能最大限度地向外传递,为我国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质量认证保障。

3.3 推进高水平质量体系知识供给

质量体系知识供给具有鲜明的技术、技能、管理融合属性,关联质量基础知识建立和具体行业专业技术知识确立。从质量基础知识建立角度,涵盖计量基准确立、质量特性筛选、管理过程策划与运行,以及合格评定实施;从具体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层面,质量体系的知识要素还需紧密关联对应行业发展实际,如机械装备制造过程、最新工艺实现、最有效加工装配条件等,质量体系的知识供给需要整合两方面的知识要素,融合技术、技能、标准和实现手段。

3.4 加强质量技术工作知识能力建设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术+技能+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水平质量知识体系供给的重要举措[7],懂技术、精技能、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有效结合质量体系建设各环节要素,有力催生高质量技术条件和制造业产业发展相融合,服务我国制造业在动态的产业升级中实现高质量水平。

四、结论

制造业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注重数字化引领,以质量认证为代表赋能质量体系演进,在服务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的质量体系供给水平。

[参考文献]

[1]“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C].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

[2] 唐晓芬,邓绩,金升龙. 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J]. 中国质量,2005(9):15-19.

[3] 白睿. 基于产品实现视角探讨绿色产品认证的实施效能[J]. 中国认证认可,2023(5):7-10.

[4] 马永飞. 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J]. 国际贸易,2021(2):47-54.

[5] 吴竹南,胡成林,倪超. 基于质量链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质量管理[J]. 中国质量,2018(1):109-112.

[6] 白睿. 认证知识效应价值形成过程研究[J].  质量与认证, 2022(10):43-45.

[7] 何祯,路璐. 制造企业质量管理要素及竞争力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4-29.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