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OpenPTO东南亚知识产权探访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024-04-29 22:41:12  来源: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领域原创作者:林炮勤  浏览:0

从去年2月,我着手开始在红坚果的基础上构建OpenPTO这个面向全球专利商标同行合作的开放平台开始,我就一直想走访每个已经构建起合作的国家,去和同行们深入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现状,形成自己认识的同时,也能切实地提升我们的服务标准。

虽然做的专业领域,但毕竟也是一门生意可嘛,见面三分熟,沟通总是好事。

在4月通过VISA签证并在5月17日正式去美国参加INTA年会之前,我想利用这段时间先拜访一下距离最近的几个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选择这几个国家,一来是由于离得比较近;二来它们代表一个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极其重要的区域—东南亚。由于跨境电商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每年还能以10-20%的速度在增长的领域的存在,中国公司在这些增长的领域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和解决维权纠纷,显得格外重要。

拜访是从4月17号出发,4月25日回程,一共8天,在这次行程中,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当地知识产权事务所的了解,而且从多个角度观察了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现状,发现了许多值得分享的想法。

行业观察

在去实地考察之前,我们做了一个数据调研,从WIPO的网站公开的数据看,这三个国家的专利、外观、商标总量【2022年数据】分别为:

/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专利

1416

1760

8599

外观

4149

990

6519

商标

39009

27650

109348

这个数据与动辄上百万的中国知识产权数据相比,肯定是非常小的。

但我们不能用这样的角度来对比,要知道中国的总人口是整个东盟十国的2倍以上,中国的专利总量达到400-500万件的同时,专利机构也以每年700-800家的速度在飞速地增长,并超过了5000家。

(下面这张图是自己的数据统一,仅作为参考)

另外,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这样横向对比很一种很粗暴的方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决定用自己的双脚去发现。

行 程

我们的行程是从泰国曼谷一路往南走的,第一站是曼谷,第二站是吉隆坡,第三站到达新加坡。一共拜访了15家当地的服务机构,所以大约每天约2-3家。这里面大约有一半的机构是IP firm,相当于国内的专利商标事务所;另一类是law’s firm,相类于国内的综合律所,这类律所除了专利商标版权的业务(通常来讲不会超过总业务的1/3)外,还会涉及到当地开公司所需要的合规业务,民事诉讼业务等等。

行业洞察

规模:与国内动辄几十上百人的规模不同,这几个国家的IP firm一般规模都不算大,通常在20-30个人左右,小的十几个人,能达到50-60人以上的,规模已经算是相当大了。比如我们在曼谷拜访的一家印度人开的所叫做Satyapon & Partners,他的印度人老板跟我们介绍他的所已经有29年的历史了,规模在60-70人之间,这样的规模在泰国的事务所里算是非常靠前的,甚至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了。

考虑到我们这次约见拜访的对象,都是已经决定参加本年度5月份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INTA年会,都是有一定的业界基础和知名度的机构,所以实际的情况,可能小于10个人的事务所,也是大有所在的。

老板:无论是在泰国还是马来西亚,从我们有限的拜访对象(虽然有限,但是拜访比例上看并不算很小)上看,华人与印度人应该是旗鼓相当的,占据了主体。

我的朋友中有几个一直在询问我这个问题,简单观感上看,无论是华人还是印度人,从做老板(或合伙人)这样的精英阶层角度看,这两个族群因为人口规模巨大,都能产生相当数量的人才,很难说谁更优秀。但另外一个角度,从“反复承诺但不一定能够做得到”这个简单粗暴看忽悠指数的视角看,印度族群显然在这一点上,会比华人群体更胜一筹。

代理人:

天下代理人一家亲。

从我们碰到的代理人上看,其气质,思维模式,谈吐,可以说与国内的代理人是极其相似的,我想这可能跟代理人这个职业的理工科专业背景有关。

比如,我们在其中一家泰国的事务所拜访,刚好接待我们的是两位泰国的专利代理人,一位33岁,一位39岁,他们务实的风格与国内的代理人是极其相似的。

当我们谈到合作报价时,他们直接问“是现在就给你报价吗?我们可以准备一下,一会你们就可以直接看了。”

你看,简单、直接、高效输出,是全天下代理人的基本通病,其原因,就是太实在了呀!

运营情况:

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询问他们关于公司营收的情况,但从一些侧面,可以看出在本行业之内,代理人的收入也不算是很高的。比如,我在lawplus访问时,这位老板就向我们提出,他们一年大约处理了50件的专利申请

公司里面有3个代理人。

3个人一年做50件专利,想想都觉得太容易。

整体上看,与国内行业进入内卷化的阶段不同,他们本地的事务所对于价格并没有太卷。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整体市场容量并不大,如果以低利润的方式运作,是难以维持较高的收入水平的。

但也并不表明市场是一块铁打的板,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还是有部分在类似国家较为偏远的地区成立的新的事务所,开始卷价格,让他们这些事务所开始有所担忧。

国际化

我单独把这一点提出来,是因为在整个行程中,这是我反复在思考的其中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我会在后面有时间的话,重新写一篇文提出来。

在出行之前,我准备一个英文版本的PPT,大约20多页左右,主要分享我们的经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对于中国市场的洞察,以及我们可以谈的合作的议题。

我的预感是如果是碰到是华人的话,应该是可以用中文来沟通的。

但实际整个行程看,只有三家我们是用中文沟通的,其它十几家,虽然还是有华人团队的存在,但大部分商务的语境,都还是需要英文来沟通的,可以说国际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从本行业的角度看,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讲,因为体量不大,所以他们在本行业做事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已经某种程度上形成类似国内省会与省会之间的关系,基本不存在只做国内业务的事务所(实际在拜访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只做本土业务的事务所)。

再比如,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专利申请中,外国人所占比例能达到80%。

而商标的申请,外国人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恐怖的87%: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甚至于某些特别小的国家,可能都不大存在本地事务所的概念,比如文莱这样超级小的市场,其大部分业务,都整合进了其它东南亚国家的服务体系中去了。

从大的范畴看,这些东南亚国家,甚至于世界上很多类似的中小型国家,其作为整体国家,都很难只靠一国的力量,确保资源足够供养本国的国民。换句话说,离开国际市场,这些国家的资源是很难进行有效配置的。

但是中国足够大,大到只要不是因为那么卷,很多本土的公司只要面向本土市场,就能够存活下来,当然活得怎么样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今天中国的很多产业已经到了必须要走出去的阶段,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主动上来看,

在踏上泰国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被街头巷尾几乎清一色的日本汽车(丰田,本田,铃木,日产….)和日本摩托车(几乎都是Honda)震惊到,日本汽车在泰国,可以说达到了统治的地位了。

但中国汽车的质量,价格和技术水准,尤其是EV电动车这个领域,可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日本的车企。

像汽车这样几乎十倍于手机产值的行业,如果能够copy中国手机在东南亚的成功,就算只挤走一半原来由日韩车主宰的市场,该能创造多大的外汇呀。

值得欣慰的是,从机场出来到市区,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公司打出了巨幅的广告进行推广,甚至于自建充电桩以配套EV汽车的销售,这些厂商包括并不局限于长安汽车,BYD,广汽埃安,甚至在曼谷的街头,还能看到小鹏汽车的大幅广告位。

而被动上看,像知识产权这样的产业,从增量市场上看,是配合着中国企业出海的整体趋势在向外走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的跨境电商企业,他们规模不大,客观上创新程度也不高,但为了更高的利润和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都需要争取到海外去。

而一旦到了海外,就不得不适应当地的法制环境,也不得不面对海外更为真实且严苛的知识产权要求。

有一天,随着我们的产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越来越卷进世界的体系,中国企业,包括服务产业越来越国际化,相信也是指日可待的。

中 国

中国对于东南亚这几个华人占比很高的国家而言,影响是非常大的。

作为一个南方的潮汕人,我一边走一边总是忍不住觉得有一种既遥远又陌生的熟悉感,比如:

1、在泰国商店的门口,总能看到一些神龛,而我后面一问,这些供养的,大约类似于土地神,潮汕叫做“地主老爷”这样的神位,只不过在潮汕,供神的东西是可以供人吃的【甚至为了迎合人的吃的需要,从以前供养传统食品已经进化到了,供养饼干,供养方便面,进而供养喜茶,奈雪的茶….】,而在泰国,供神的东西是绝对不能给人吃的;2、再比如,我们在IDG访问的时候,两位美女一直在跟我们介绍泰语里面混杂的潮汕话,像以下这些词汇,在泰语中的发音,与潮汕话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这张照片拍得我们好像很严肃的样子,实际我们是很放松的,有说有笑)

而在知识产权这个地域,中国申请人在本地的占比也是非常高的。

以下这张图,是WIPO网站上显示的,2022年中国申请人进入印尼,马来,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印度的专利申请量:

以下这张图,是WIPO网站上显示的, 2022年中国申请人进入印尼,马来,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印度的商标申请量:

粗略的预计,大约能占到这些国家专利和商标数量20%的水平。

而实际跟这些国家的事务所在沟通,他们都反映来自中国的专利和商标量在增长的态势。

这让他们接待我们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客气了。

关于沟通

应该说,基本上无论是哪个国家,可以说所有的机构,都对我们持十分欢迎的态度,毕竟我们是背靠中国广大的事务所(背后是大量的中国公司)的需求,来跟他们开展合作洽谈的。

这里面多谈一下英语。在沟通中,英语仍然是一个关键的语言,毕竟在具体的沟通语境中,双方不断用翻译来沟通是极为浪费时间的,且不能达成一个很好的沟通效果。

我和绍君的英语还算可以,能够达成自由沟通的目的。

实际拜访的体会是,其实你很难准备得十分充分,但坦诚的沟通,互惠的合作模式,简单明了阐述合作对于彼此的好处,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常常有一种体会,对方如果英语好,往往会把你带正;

碰上对方英语带着严重口音的(比如典型的印度口语),往往又会把你带偏。

这都看运气。

总 结

“总的来说,此次东南亚之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区域市场的理解,也为OpenPTO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望开辟了新路径。通过与多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机构的深入交流,我们更加确认了合作的重要性和策略方向,确信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我们能够借助OpenPTO的平台和服务,为中国广大的知识产权事务所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知识产权支持。”

作为总结,上面这一段是通篇惟一一处由GPT4.0生成的文本,很正式也很官方。

我要说的却是,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真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面临一个命题,是如何走向世界,融入这个国际化的体系中。

其原因,是经济已经进入低速增长的时代,众多行业市场逐渐饱和,甚至变成一片红海,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过去是商品走向世界,现在面临的,是服务也跟着走向世界。

欢迎在INTA约面,约聊,或者线下沟通交流。

也欢迎同行沟通合作。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