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资讯

浙江省山区 26 县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与发展建议

2024-06-09 18:02:37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 2024年第1期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支持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目标,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山区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积极贯彻落实并制定《市场监管赋能山区 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浙江省山区 26 县(以下简称 26 县)量身定制精准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 26 县特色产业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同步推动山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本文通过对26 县开展检验检测能力与当地产业匹配情况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分析 26 县检验检测服务业整体情况,进而提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的途径与发展方向。

一、浙江省山区26县基本情况

(一)26 县特色产业概述

近两年来,26 县突出“一县一业”,把握独特的自然、文化、产业等“特色资源”,集聚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造血能力加快提升。遂昌金属制品、天台汽车零部件、青田不锈钢、龙游特种纸、永嘉泵阀、淳安水饮料、缙云机械装备等 7 个“一县一业”产值超百亿元。江山门业、常山油茶、龙泉五金汽配、三门橡胶、磐安中药材、柯城区氟硅、文成农产品加工、泰顺竹木制造、武义保温杯(壶)、开化铅笔、庆元竹木制品、景宁农产品加工、平阳家用保健电器具、苍南针织品、仙居医药和工艺品、莲都区轴承和文教制品、云和木制玩具、松阳不锈钢无缝管等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或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他各类产业也较以前有了长足发展。鉴于此,检验检测服务应顺势跟进并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二)检验检测机构概况

截至 2022 年底,26 县共有检验检测机构338 家(其中国家质检中心 2 家、省级质检中心 15 家),实验室面积 55.1 万平方米,从业人员 7051 人,拥有各类仪器设备 5.3 万台(套),全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 372 万份,实现营业收入 14.9 亿元。从机构性质上看,事业单位 98家,行政机关 26 家,国有企业 51 家,民营企业 163 家,国有性质机构占比 51.8%。从区域分布上看,衢州地区 108 家,丽水地区 102 家,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文成、永嘉)63 家,台州(三门、天台、仙居)35 家,金华(磐安、武义)20 家,杭州(淳安)10 家。从检验领域上看,机动车检测机构 75 家,占比 22.2%;生态环境检测机构 61 家,占比 18.0%;建筑工程或建筑材料机构 57 家,占比 16.9%;其他还有食品、水质、卫生疾控、公安刑事技术等领域。检测能力主要集中在涉及民生安全保障领域。

(三)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发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26 县采取“分类整合、稳步推进”的方式开展了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同部门整合,即在同一部门内,对原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组。如丽水市以市质检院为基础,整合市计量院、市标准化院、市食药院等,组建综合性的丽水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大幅度提高了检验机构综合检测能力,扩大了检测领域。衢州市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重组的衢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也取得了成功。二是跨部门整合,即将不同部门分管的同类型机构进行整合。如衢州市对交通、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建工建材类检测领域进行跨部门整合,成立衢州市智信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检验检测实力全面增强。同时,县(区)事业型检测机构大多数都实现了跨部门整合。三是转企改制,即各地根据公安部、原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精神,有序推动市、县机动车安检机构与公安部门脱钩,实现企业化运营。同时,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所属事业性质的检测机构也都已经完成企业改制。通过改革,2022 年事业性质检测机构同比减少了 3 家,检验检测能力参数同比增加 9.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同比增长 3.6%,仪器设备原值同比增长 4.4%;机构职能不断优化,职责关系更为明晰,检验检测资源集聚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总体规模偏小,未形成发展合力

目前浙江省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 2555家, 业 务 收 入 已 突 破 315.3 亿 元, 而 26 县的检验检测机构 338 家,仅占全省总数量的13.2%;从业人员仅占全省的 8.4%,营业收入仅占全省的 4.7%;人均营收 21.2 万元,比全省平均营业收低了 16.4 万元;机构户均营业收入 449.9 万元,比全省户均营业收入低了907.5 万元。年收入过亿元的机构目前只有 1家,规模以上机构(营收 1000 万元以上)只有 25 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总数的 4.0%;实现收入 7.2 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机构总收入的 2.7%。26 县检验检测机构整体数量和营业收入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技术能力不高,服务产业能力不强

26 县检验检测机构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相对偏弱,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 297 人,占比4.2%,户均只有 1 人,比全省户均少 2 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794 人,占比 11.3%,户均 2 人,比全省户均少 2 人,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型、技术型、经营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同时,发挥检验检测技术优势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相对不足,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行业壁垒仍然存在

26 县 国 有 性 质 检 验 检 测 机 构 占 比 为51.8%,比全省高 14.5%。部分行业虽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但壁垒仍然存在。某些行业除需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外,还需具备行业管理部门批准的资质,如交通运输部门有“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水利部门有“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资格认定”、农业农村部门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等,资格许可对行业市场的良性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阻碍。

(四)支撑产业能力不足,检测能力短板明显

26 县检验检测能力主要集中在常规检测领域,例如机动车安全检测、建筑建材、生态环境、卫生疾控、食品农产品等,其省级中心、市县级机构的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并不能完全覆盖区域内的特色产业,在设施、设备、专业人才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例如竹木制造产业、铅笔产业、橡塑产业、医药等领域目前无配套的属地检测机构,部分检测领域虽然有相关的检验能力,但机构检测能力不能覆盖全部检测项目。

三、推进 26 县检验检测能力

针对 26 县标志性产业和区域特色块状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必须进一步厘清检验检测服务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责,通过“补短板、提能力、促整合、强支撑”等多种举措,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推进 26 县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清理不利于检验检测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优化简化行政许可流程,推动联合审批合作机制。一是保障传统产业检测能力。聚焦传统产业,如江山的消防产品、常山的山茶油产业、永嘉的教玩具等领域,推进产业发展与检验检测同步规划,加大政府对基础性产业的检测能力建设,对传统产业的检测能力予以保障。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经营性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引进优质检测资源。在地方特色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优质检测资源,为地方产业提供检测服务,促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探索“1+N”审批。深入推进检验检测“一件事”改革,完善行业准入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试点开展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为核心,有关部门联合审查的“1+N”资质认定网上审批新模式,减轻检验检测机构评审负担,实现一次评审核发多张证书。

(二)全面深化机制改革,实现跨越发展

加强 26 县国有属性检验检测机构整合融合,推进市场化检测机构转企改制,做大做强检验检测机构。一是借鉴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同行业整合、跨部门整合、跨区域整合、股份制融合”等成功经验,加大整合力度,并探索“跨区域整合、股份制融合”等方式,整合政府及国有实验室组建综合性检测机构,不断做大做强检验检测机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推动市、县机动车安检机构与公安部门脱钩,实现企业化运营;推动交通运输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和住建部门下属质监站试验室转企改制,逐步实现“政改企、企转股、股上市”,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三是开展精准帮扶。围绕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技术咨询服务,组织检验检测科技人才进驻重点企业,以解决质量问题为目标,实施“单兵式”精准对接帮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四是建设高技能人才梯队。建立以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梯队培养检验检测高技能“工匠”人才和高端质量人才队伍。

(三)全面加强结对帮扶,推进山海协作

加强省属机构和山区机构结对帮扶,沿海机构和山区机构协作发展,迅速补齐山区机构能力短板、缺陷,提升专业化技术能力。一是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指导,组织开展能力验证、能力比对等活动,提高山区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二是加强行业监管研究。加强检验检测行业监管科学研究,省局加大山区各类检验检测技术人才专家库的建设,选派专家对县级基层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基层队伍的监管能力水平。三是构建机构结对帮扶机制。构建大中型综合检验检测机构对县级小型机构结对帮扶机制,提供专业人才和技术结对帮扶,畅通企业检验检测通道,建立全面完整的检验检测能力。四是探索创建联合实验室。发挥省属检验检测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山区机构的场所、市场优势,建设联合实验室,如省轻工院对接苍南,方圆检测对接龙游县、遂昌县、松阳县等,服务当地特色产业。五是推进人员互动交流。省级机构下派专家驻点帮扶,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形成人员交流机制,同时县级机构派专业技术骨干赴省级机构交流学习。六是共享先进仪器设备。建立大型仪器、尖端仪器等设备共享机制,利用省属机构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服务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全面紧扣产业发展,强化能力提升

紧扣 26 县标志性产业和区域块状产业发展需求,以“国家中心建设为龙头、省级中心建设为支撑、县级机构能力提升为基础、外部技术机构为补充”,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检验检测机构,提升检验检测服务产业的能力。

一是抓龙头。以国家中心建设为龙头,带动质检中心能力建设。如依托浙江省山茶油及食用植物油质量检验中心(常山),筹建山茶油及食用植物油国家质检中心;依托浙江省消防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江山),筹建消防产品国家质检中心等。二是强支撑。以省级中心建设提升为支撑,结合教玩具、特色农产品、橡塑等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省教玩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省级“浙八味”检测中心、省橡胶制品质量检测中心(三门)等。三是重提升。以县机构能力提升为基础,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提升检测能力水平,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四是创特色。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补充,充分发挥温州、台州、丽水、衢州等市级机构相关专业领域的能力覆盖特色产业,提升服务水平。鼓励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内部实验室申报实验室认可或成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如依托巨化集团检测中心等龙头企业载体,发挥企业人才、设备等优势,进一步提升氟硅钴检验能力,打造氟硅钴产品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

(五)全面强化资源整合,培育行业龙头

强化 26 县检验检测机构资源整合融合,引进龙头检测机构,培育检测行业品牌,加快数字化转型。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出台相关促进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政策激励和支持,从重大项目引进、工作场地保障、设备投入补贴等十方面给予企业政策奖支持。二是强化引进培育。着力加强国内检验检测行业龙头引进、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培养,出台绩效奖励政策,激励优秀的检验检测机构做优、做精、做强,鼓励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及国内龙头检验检测机构在山区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从提供单一检测或认证服务向科研创新、标准研制、公共服务等综合型机构转变。四是鼓励品牌建设。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机制;参与省、市、县政府质量奖创建和评选,创建浙江省检验检测服务业行业领跑者机构(实验室),加快形成行业品牌。五是加快数字转型升级。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引导检验机构入驻“浙里检”,促进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六)全面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检验行为

在“放管服”的改革要求下,降低市场门槛的同时,还应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对那些铤而走险、肆意妄为的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处罚力度。一是建立政府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 + 监管”为基本手段,加强各行业管理部门间互联互通和监管协作。二是健全行业自律机制。严格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鼓励机构通过公开声明、诚信承诺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加强检验检测投诉举报处理和信息反馈,做到有诉必应、有案必查、有查必果,进一步提高投诉举报处理实效。

充分采用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等措施增加检验检测机构失信成本,增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诚信意识,确保出具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公正、准确、可靠”,促进检验检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