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2023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的通知

2024-08-28 19:05:54  来源: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复制推广2023年度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的通知

粤市监知促〔2024〕262号

各地级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各处室、派出机构、直属单位,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创新经验的示范带动作用,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对2023年度全省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进行汇总梳理,评选出一批具有典型经验的创新举措,鼓励各级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实施

2023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和广大知识产权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形成了丰富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此次复制推广的10条改革举措,是从全省近百项改革举措中遴选出来的,涵盖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请各单位高度重视改革举措的复制推广工作,主动对标先进,因地制宜复制推广创新举措和做法。

二、深化改革创新

各单位要把学习借鉴改革创新举措与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发展需要和改革基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复制改革举措,实现经验的创新性转化和差别化探索。要注重分类推动和协同联动,对于影响面较广的重点改革举措,要选择在符合条件和具备基础的范围内先行先试、逐步推开;需上级部门指导推动的,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在部门指导下有序开展借鉴工作;涉及突破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按程序报请授权后实施,切实做到于法有据、依法依规。要强化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综合配套,探索符合地市和基层实际的新路子、新举措、新模式,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广东知识产权改革品牌。

三、加强跟踪评估

各单位要加强工作统筹,完善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注重激励约束并重,充分调动各方面复制借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跟进和总结评估学习借鉴的进展成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优化实施路径,通过改革不断为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动力、提供支撑,扎实有序推动改革工作取得实效。各单位在复制推广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请及时报送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促进处。

附件:

1.2023年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复制推广清单.docx

2.2023年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介绍.docx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5月17日

(联系人:李漳骞,联系电话:020-38835558)

附件2

2023年广东知识产权基层改革创新举措介绍

创新举措一:

汕头大学构建成果转化“三个一”体系,推动知识产权与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深度融合

汕头大学持续打造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三个一”服务体系,成效显著,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一是建设一支专业化服务团队。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需求,组建跨学科合作的知识产权服务小组,围绕项目立项、技术研发、试验验证、推广应用等全技术周期,为科研团队持续开展专利检索、申请前评估、专利导航等一对一的全流程嵌入式服务,协助科研团队构建高价值专利形成的“核心+外围”专利布局。二是构建一套成果高效转化机制。采取“线上+线下”模式,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合作,探索“专利微导航+专家诊断+跟踪服务”“专利·联盟许可/转让”专利快速转化等创新服务模式。与汕头市人民政府、中共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等共同主办深圳创投日活动,在高校实验室项目孵化专场路演中与创投机构、金融机构现场开展项目对接,助力成果转化实施。三是搭建一个网络运营平台。建设“创新合子”知识产权运营网络平台,科研团队在“创新合子”上发布技术成果,企业等需求方发布产品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成供需对接、推动成果转化。

基于完备的服务体系,汕头大学以“线上+线下”模式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合作,为学校科研团队和广大企业提供检索分析、宣传培训、专利导航、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投融资等全链条服务,探索建立的“专利微导航+专家诊断+跟踪服务”“专利·联盟许可/转让”专利快速转化等创新服务模式,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创新举措二: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积极打通技术与投资对接“堵点”,探索知识产权高效益转化运用模式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高)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随着专利转化运营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专利技术转化的堵点已由供需双方“找不着”变成“拿不准”:技术方“拿不准”专利技术实施后是否会被淘汰出局,投资方“拿不准”专利技术产业化前景是否可靠,双方彼此“信心”不足。为打通上述堵点问题,粤高探索出四点经验做法:一是构建专利技术评价机制。克服传统技术尽调局限于财务和法律层面的不足,深化专利价值评判中的技术价值评价,有效解决了技术、投资双方对专利价值评判的担忧问题。二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分析。推动产业龙头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建市场化运作的运营中心实体,帮助企业分析专利技术产业化后的市场应用前景,为下一步双方合作进行专利转化打好基础。三是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以投资思维看待专利转化,采取“产业化场景考察+专家论证”的方式,打通“技术-产品-市场”链条,加速专利转化进度。四是完善转化收益保障机制。以作价入股、共同投资等方式,在市场合作中合理体现专利价值,有效保障专利权人的利益。

截至目前,运营中心共促成专利转化178项,包括111项专利转让、65项专利许可和2项专利作价入股。运营转化覆盖广州、佛山、韶关、中山、湛江等省内重点地市。

创新举措三:

广科双创产业发展(广州)有限公司实施“强链护链”,推动知识产权进县入镇助力“百千万工程”

广科双创产业发展(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科双创)围绕中药产业链集成部署知识产权及创新要素,通过强链护链、增加产值、振兴产业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知识产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模式。一是挖掘需求精准对接。广科双创立足乳源等地中药材资源禀赋、省科学院创新资源丰厚的优势,组织实施实施全产业链精准对接、结对帮扶,把资源禀赋和创新优势有效融合,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社会效益优势。二是分点突破“三效”并举。广科双创组织中药龙头企业与省科学院生物工程所、测试分析所、微生物所、动物所、生态环境与土壤所等各相关团队召开技术对接会,对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遇到关键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将整体产业链分解成为七个方面61个技术创新点,通过检索每个创新点的知识产权布局情况,精准引入创新团队,将知识产权培育及转化运用融入种子育苗、病虫害防治、检测认证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护链,实现增加产值、振兴产业、促进就业“三效”并举。三是科技帮扶双向提升。广科双创引导广大知识产权工作者、研发创新团队、金融服务机构,携带创新成果和资金,走进县域、扎根基层,以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科技帮扶,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创新团队研发能力和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

目前,广科双创围绕产业链集成部署知识产权,建成了“全国县域科技文化产业湾创中心”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平台,可集中实现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招商推介功能,集约化实现各县域产品的推介及需求的对接工作,已对接县域近10个,促成协议金额2亿元以上。

创新举措四:

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汽车产业应对贸易壁垒联盟,合力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积极发挥自身职能,通过深调研、专题研究、内外贸服务等形式,推动广东省汽车产业应对贸易壁垒联盟成立,搭建起宽领域、多层次的服务格局,更好服务于我省汽车产业“出海”发展。一是深调研+细研究。省WTO/TBT中心先后前往广汽国际、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比亚迪、速腾、欣旺达等汽车上下游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出口遭遇的贸易壁垒问题及诉求,撰写《广东省汽车产业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专题研究报告》等系列报告,切实反映汽车产业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并形成相关建议以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2023年,中心共撰写11篇汽车知识产权、动力电池、数据安全等主题政务信息及专报,其中,《对E国车辆卫星定位紧急呼叫系统的关注》评议报告为市场监管总局国际磋商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搭平台+推帮扶。中心积极开展内外贸检测认证知识培训,搭建“广东省检测认证服务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平台”,吸引52家知名权威检测认证机构进驻,为企业积极应对主要目标市场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和个性化解决方案。推动与南沙等地签订合作备忘录,在当地设立“广东省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工作站”,积极整合国内外知名标准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质量管理、品牌建设和跨境贸易等机构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建联盟+强服务。在深入研究及内外贸服务一体化基础上,为汽车“出海”解难题,省WTO/TBT中心联合广汽集团、广汽研究院等汽车企业,以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三环知识产权集团等机构,联合成立“广东省汽车产业应对贸易壁垒联盟”,联盟对接整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威凯检测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检测认证机构,推动计量标准、检测认证、技贸评议、知识产权、质量管理、品牌创新等各服务要素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汽车产业日益复杂繁多的贸易壁垒,推动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合作与发展。

创新举措五:

湛江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协同快速处置电商领域商标和地理标志侵权行为

吴川月饼作为湛江市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首批中欧互认互保地理标志名录。湛江市市场监管局创新举措,组织市消委会提前介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企业维权服务,协调电商平台高效实现履行主体责任,协同跨地区跨部门联动执法等创新举措,在月饼销售旺季集中批量快速处置涉嫌商标和地理标志侵权线索,切实维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相关知名企业品牌声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是依法提前介入。为解决在销售旺季企业希望提高在电商平台申请知识产权维权效率的需求,尽早阻断侵权商品销售源头问题,湛江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市消委会提前介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企业维权服务,联合被侵权企业对电商平台中疑似售卖侵权商品的商铺寄来的快递包裹开展对取件、拆封等过程见证及固定证据,出具《见证书》予以证明,连同被侵权企业出具的侵权鉴定文书,向平台发出提请对侵权商品要求依法下架处置的函件。二是推动主体责任落实。推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快速响应湛江市消委会函件要求,认真履行平台主体责任,组织在24小时内对电商店铺侵权商品链接下架处理,及时阻断侵权产品的销售途径。三是加强协同联动。湛江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建设跨省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将案件线索及时移交销售侵权商品的电商店铺注册地市场监管部门核实查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责任人法律责任;与公安机关开展线索共享及执法联动,对涉嫌犯罪单位和人员依法实施打击。

2023年月饼销售旺季中,市消委会共见证62次,发现了48条涉嫌侵权商品链接,向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发出提请商品下架处置函,均在24小时内完成下架处理,下架率达100%。湛江市市场监管局向电商商家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移送涉嫌商标侵权案件共42宗,立案2宗。公安机关在省内外多地打掉假冒被侵权品牌月饼仓库和包装线多处,依法处置涉及的不法企业和个人。

创新举措六: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联合香港相关部门发布知识产权十六条措施,协同打造知识产权创新高地

为全面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助力香港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建设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合作高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举措重点包括四个方面。在推动深港知识产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将建立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合作推进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跨境协作机制和知识产权仲裁合作机制,深化前海知识产权陪审员机制。在吸引香港知识产权在前海转化运用方面,前海支持龙头企业与香港高校及研发中心联合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给予运营费50%的资助,每年最高100万元;前海企业与香港高校、研发中心通过专利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合作,每年最高可获50万元支持;获得国家、省级知识产权赛事三等奖及以上的香港团队落地前海创业,可获10万元奖励。在推动知识产权跨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香港及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前海,最高可获200万元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利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香港企业和香港居民提供知识产权存证、监测、取证等服务,每年最高奖励20万元;在前海执业的港澳居民,高级知识产权师、专利管理高级工程师每人奖励10万元,专利代理师资格每人奖励5万元。在共建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方面,鼓励高价值专利创造及转化应用,鼓励香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执业,支持举办深港知识产权活动,事前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前海管理局共同同意支持的,可按审计后活动实际费用的30%对主办单位予以支持,最高不超过150万元。

举措出台以来,深港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推动深港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成立全国知识产权领域首个跨境知识产权联盟--深港知识产权运营联盟;支持深圳国际仲裁院积极吸纳28名香港知识产权领域仲裁员参与深港知识产权案件仲裁;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落地运营,建立国际化专利转让许可和技术转移孵化服务平台,构建深港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举措七:

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管局打造县区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集成服务新样板

为有效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化、便利化和可及性,越秀区推动组建广州市越秀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打造县区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集成服务样板,助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整合资源,建设“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中心由越秀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牵头建设,引入整合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越秀便民服务站、香港知识产权问询点、南方公证处、市场监管、越秀海关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单位,设置商标、专利、法律、公证等各类专业服务类窗口12个,与区检察院共建知识产权检察服务点,形成集信息咨询、专利检索、注册登记、交易运营、维权援助、行政保护、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贴近需求,助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中心与黄花岗科技园区共建共享,引入国内首个知识产权大数据国产化检索分析系统资源“中知慧海patsea检索分析系统”和“IP Discover国际商标智慧查询及管理平台”,升级完善中心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围绕园区创新主体实际需求,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产业检索分析等专业服务,推动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更好融入创新发展全过程,助力抢占发展制高点。三是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中心配备具有相应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人员,筹备成立事业单位进行专职管理,发布个性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健全择优进驻及退出机制、“好差评”服务评价机制等内部管理制度,为创新主体提供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

中心成立两个月时间,窗口业务受理量就突破2000件,现场咨询近800人次,有效满足了社会创新需求,群众反响良好、便民利民效应提升,进一步推动越秀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

创新举措八: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市场监管所积极探索“西樵大饼”地理标志与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西樵大饼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传统特色美食,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品牌保护意识,产业面临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难题。为此,西樵镇以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契机,从发展规划、规范管理、产业融合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地理标志产品价值内涵,探索出一条地理标志与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传承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构建“四位一体”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西樵大饼产业特点,提出“综合统筹、强化支撑、优化服务、闭环管理”的产业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产业发展;持续扩大产业传承范围,增强传承后劲,夯实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一手抓做优服务、一手抓做精产业,点面结合、内外兼顾,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构建西樵大饼产业的资源开发、监管、保护和运用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西樵大饼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二是着力提升规范化水平。发布实施“西樵大饼”团体标准,召开“西樵大饼”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启用发布会,统一规范使用证明商标及专用标识,提升产业规范化水平;在保持西樵大饼传统工艺与产品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创意搭配,引导研发新包装、新口味,升级工艺技术,为传统西樵大饼注入市场新活力;推动相关饼企获得证明商标的授权以及专用标志的使用,从传统运作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打造西樵大饼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融合文旅、文创、教育、会展、电商等多方面要素,积极发展“西樵大饼+”产业新业态。通过参与传统节会、组织民俗活动、开发创意文创产品、与学校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游等方式,拓展西樵大饼的市场渠道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和产业综合效益。

如今,“西樵大饼”已成为西樵镇旅游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2023年度,西樵大饼产销量达29万个,销售额达275万元,增幅分别为45%和52.8%,消费者对“西樵大饼”的品牌满意度和信赖度显著增加,市场呈现出“量价齐升、品质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举措九:

江门市新会区市场监管局提升“一颗柑”“一块皮”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特色,撬动百亿产业融合发展(详细版800字以内)

2023年,江门市新会区市场监管局立足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柑、新会陈皮的资源禀赋,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转化、保护着手,不断提升“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特色,“一颗柑”“一块皮”撬动百亿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国富民兴村产业标杆。一是聚力多元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中国陈皮之都”的目标,全面启动新会陈皮健康大市场建设行动,成立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创新研发新会地理标志服务管理平台等,初步建成“证明商标+自有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自有商标”的地理标志融合推广模式,推动新会陈皮产业链不断延伸,目前已形成药、食、茶、健、文旅和金融等6大类35细类100余品种的系列产品规模,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30亿元。2022、2023年,“新会陈皮”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位。二是借助数字化,源头管控陈皮质量。创新推出新会陈皮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新会陈皮”证明商标发放为抓手,实现了新会柑种植和新会陈皮生产、加工、运输、仓储、流通等全过程数字化溯源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原料的质量,确保每一片陈皮都符合高品质标准。截至目前,新会陈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新会陈皮产业地图已覆盖全区11个镇(街、区),168个村(社区),9377户新会柑种植户、13.9万亩新会柑种植面积和2092家新会陈皮经营户。三是监管精细化,规范陈皮市场秩序。通过强化日常监管、加强网络监测、开展监督抽检、开展“清源”“护航—2023”专项行动等方式持续规范新会陈皮市场秩序。在优化陈皮公共品牌服务方面,通过出台《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保护办法》,强化地理标志产品和专用标志使用管理保护。目前,累计核准使用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的企业达518家,发放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数量超3300万枚,用标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举措十:

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推动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赋能打造“香山之品”城市特色品牌

中山市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新路径,聚焦“香山之品”品牌建设,以“品牌谋划释能、平台搭建蓄能、标准引领赋能、跨域联动显能”的“四能驱动”,推动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赋能地方品牌高质量发展。一是品牌谋划释能。紧扣“市镇合力、部门联动、市场调动”主线,先后制定《中山市打造“香山新街市”工作方案》《推进“香山新街市”品牌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方案措施,完成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调研分析,形成标准体系制定规划,推动品牌建设布局全盘落地。二是平台搭建蓄能。对标全市乃至大湾区市场需求,构建1个高质量“香山新街市”标准体系,研制《香山新街市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等3项地方标准,同步申请“香山之品”全类别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立体化推进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管理运营和高品质服务,为打造“香山之品”城市特色品牌提供基础保障。三是标准引领赋能。聚焦神湾菠萝、中山脆肉龙眼、中山安南龟、神湾禾虫等地理标志产品、镇街特色食品(农产品),统筹谋划“香山之品”食品(农产品)标准研制,携手全市数十家生产、经营、餐饮、科研及检测单位,覆盖19类产品全产业链条,有效保障产品特色品质和安全,实现环扣相接、共赢发展。全市以基础设施升级为基础、标准体系建立为手段、服务型监管为保障的品牌建设成效初具雏形。四是跨域联动显能。持续拓宽“地理标志+标准”服务的广度和力度,推动与云南昭通的昭通天麻、昭通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盐津乌骨鸡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服务及产销对接,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地理标志产业向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促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提振服务消费信心。

2023年,中山以“香山之品”为纽带,围绕中山地理标志产品及镇街特色食品(农产品),聚焦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标准开展立体化布局,成功构建1个标准体系、研制发布3项地方标准、500项“香山之品”团体标准,全市升级打造73家“香山新街市”品牌农贸市场。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