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资讯

强制要求企业披露ESG报告!解读《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2024-10-16 14:55:45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3

2024年4月12日,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又称《ESG报告》)。《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

《指引》对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等重要市场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做出了强制要求,要求这些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监管层希望通过示范效应,将带动上市公司乃至全市场企业主体的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目录

《指引》共设置了21个议题,意味着披露范围和内容首次有了明确规定。从议题的分布维度来看,社会板块和环境板块议题较多(分别为9个和8个),可持续治理板块的议题最少(仅有4个)。

二、ESG指引出台的背景

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单词首字母的缩写。ESG指标分别从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角度,来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全球ESG投资的正式兴起始于1990年代。资源的短缺、气候变化、公司治理等多方面议题被纳入社会责任投资的考量,这些问题逐渐被归类为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方面。

2004年,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tta Annan)在写给55家头部金融机构CEO的邀请信中,首次提出了开展ESG投资的建议,并邀请这些CEO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 拟支持成立的一个倡议组织,以共同推动将ESG整合至投资实践中。

2005年,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在《在乎者即赢家》(Who Cares Wins)专题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ESG理论。此后,随着ESG理念的不断发展,其代表的环境、社会与治理3个维度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ESG理念在全球资本市场投资活动中,已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支流成为主流。企业的ESG表现也越发受到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投资人的关注。ESG现已成为了衡量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指标。

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等陆续制定了ESG信息披露的具体标准、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应运而生。作为我国ESG信息披露最为重要的实践指南,《指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哪些公司通常被要求披露ESG报告?

1、上市公司:尤其是在一些对ESG重视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如港交所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

2、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受到广泛关注,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会主动披露ESG报告以展示其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表现。

3、特定行业的企业:如能源、化工、金融等行业的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性对环境和社会影响较大,常被要求或自觉披露ESG报告。

四、ESG报告通常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1、环境方面(E):

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数据。

能源使用和管理,如能源消耗情况、节能措施。

水资源管理,包括用水量、水效率提升举措。

废弃物处理和减排。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2、社会方面(S):

员工权益与福利,如薪酬待遇、培训发展、工作环境。

多元化与包容性,包括性别、种族等方面的情况。

社区关系与参与,如公益活动、社区发展项目。

供应链管理中的社会责任,如对供应商的要求。

产品责任,包括产品安全与质量等。

客户权益保护。

3、治理方面(G):

公司治理结构,如董事会构成、职责等。

风险管理体系。

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措施。

商业道德与合规经营。

股东权益保护。

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及时性。

五、披露ESG报告主要有以下重要原因:

1、提升企业声誉:展示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积极作为,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赢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信任。

2、增强投资者信心: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ESG报告能让投资者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长期价值和风险,从而吸引更多长期资金。

3、满足监管要求:许多地区和证券市场逐渐加强对ESG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企业需要依法依规进行披露以避免处罚。

4、促进内部管理提升:编制ESG报告的过程促使企业审视自身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推动企业优化内部管理和运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5、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如减少碳排放、促进社会公平等,推动企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6、加强利益相关者沟通:为企业与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各方更好地理解和合作。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