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版教材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科目的修改变动不大,将分3篇文章,对官方教材新修改的部分进行整理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增加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生产环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居于核心地位。【P01】
【增加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生产环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居于核心地位。【P01】
二、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基本形式及重要作用
【增加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P02】
【增加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P02】
【修改前】当前,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一是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P02】
【修改后】当前,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一是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P02】
【修改前】从当前来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要鼓励农村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P03】
【修改后】从当前来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二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要鼓励农村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P03】
三、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
【增加前】二是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P04】
【增加后】二是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P0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增加】(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包括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等主要方面。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是要强化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进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要建立公平、规范、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要加快统一市场法规及标准的建立和修订,坚决废除那些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扩大配置范围,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主要任务是要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畅通市场循环,疏通政策堵点,提升市场监管服务的规范化和便利化程度。【P05】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五)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修改前】在我国,一般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视为一致指标。所谓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等就属于先行指标。所谓滞后指标,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认,如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P57】
【修改后】在我国,一般把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视为一致指标。所谓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如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等。所谓滞后指标,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认,如企业利润、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P57】
三、经济发展
(五)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删除】最近几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占主导地位。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1%,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65.4%,,比资本形成总额高51.7%。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全面阐释了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规划背景,明确了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62】
【增加】3.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P62】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二、就业与失业
(三)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增加前】我国政府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方面:①就业失业人员定义不同。调查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失业人员定义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国际标准,就业人员指为取得收入,在调查周内工作1小时以上的人员,或由于休假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当前无工作,正在努力寻找工作,有合适的工作后能够马上开始工作的人。登记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人员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之和;失业人员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②统计范围不同,调查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16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不考虑其户籍所在地和类型;而登记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的城镇常住人口。【P67】
【增加后】我国政府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报告期末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人数占期末从业人员总数与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指城镇失业人口占城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根据劳动力调查数据计算或者说,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根据抽样调查方法得到的城镇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计算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方面:①就业失业人员定义不同。调查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失业人员定义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国际标准,就业人员指为取得收入,在调查参考周内工作1小时以上(含1小时)的人员;或由于在职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参考周内暂时未工作的人员;或由于停工、单位不景气等原因临时未工作的人员。失业人员是指当前无工作,正在努力寻找工作,有合适的工作后能够马上开始工作的人。登记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人员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之和;失业人员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②统计范围不同,调查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16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不考虑其户籍所在地和类型;而登记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的城镇常住人口。【P67-P68】
第十章
三、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
【增加前】2022年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开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自2022年1月1日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生效,全球人口最多、经济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RCEP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东亚、东南亚和澳洲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P76】
【增加后】2022年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开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 24条政策措施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提出了“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推进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等新一轮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自2022年1月1日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生效,全球人口最多、经济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RCEP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东亚、东南亚和澳洲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制度型开放。【P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