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资讯

工信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工业绿色转型浪潮来了!

2024-12-16 17:59:28  来源:认证资讯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提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全文如下

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既是对经济形势“怎么看”的认识论,又是对经济工作“怎么干”的方法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必须统筹好的五对重要关系,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持清醒,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会议强调,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成绩令人鼓舞,坚定了做好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刻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会议要求,全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做好“三个表率”,牢牢守住廉洁、保密、安全、质量“四条红线”,以扎实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要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启动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布局,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启动实施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建成全国综合信息服务“一张网”,分行业分区域建设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巩固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实施“5G+工业互联网”升级行动,加快网络升级“连算成网”。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完善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要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引导行业加强自律。

会议强调,临近岁末年初,要抓紧抓实工业经济运行要素协调保障,扎实做好企业帮扶、安全生产等各项保民生、稳安全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全系统要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办公厅

零碳工厂

零碳工厂即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内,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生产、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照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在优先自主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由核算边界外的减排项目清除和(或)相应数量的碳信用抵消的工厂。

零碳工厂认证标准:

国际标准ISO14064-1:2018和PAS 2060;

地方标准:如《合肥市零碳示范工厂评价指标体系》、浙江省《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评价导则(2023版)》、《乐清市近零碳工厂评价办法》、《贵州省零碳工厂评价要求》等;

团体标准:国内零碳工厂团体标准主要有T/CECA-G0171—2022《零碳工厂评价规范》、T/SEESA009-2022《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零碳工厂认定和评价指南 第1部分:通则》《零碳工厂评价通用规范》《零碳工厂创建与基于区块链的评价规范》

零碳工厂的建设需要从能源、资源、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形成全面、可持续的低碳发展路径。

1.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清洁能源是零碳工厂的核心支撑,其建设路径包括大规模引入分布式光伏、风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管理体系,并利用智能电网和储能设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2.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零碳工厂需要构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体系。通过余热余压回收、污水资源化利用和固废再利用,形成生产资源的闭环管理。

3.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融合

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是零碳工厂建设的关键助力。通过部署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生产、分配、消费的精准调控;利用工业互联网对生产、物流和能源环节进行动态优化。

4.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产模式

零碳工厂的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节能材料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如采用保温隔热材料、高效通风系统、遮阳技术等。

同时,通过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和优化工艺流程,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例如,广汽埃安工厂的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绿色化。

5.增强碳汇能力与碳抵消措施

零碳工厂需要内部和外部双管齐下增加碳汇能力。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内部措施增强碳吸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碳交易市场,购买碳信用或开发碳汇项目,实现剩余排放的补偿。例如,部分企业通过碳市场购买负碳产品,为工厂达成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

6.强化政策支持与多方协同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和绿色金融创新,为零碳工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社会资本的参与与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能够有效解决零碳工厂建设中的资金和技术瓶颈。

零碳园区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加剧和“双碳”目标的提出,零碳园区建设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零碳园区通过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和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碳中和。

园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园区物理边界或控制的资产内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燃煤锅炉,园区拥有的燃油车辆等。

外购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企业因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

其他间接排放,因园区生产经营产生的所有其他排放,如物业运营、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购买设备、办公室装修或耗材等)所有前端供应商产品中的碳排放。

零碳园区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政策、地方试点和企业实践的共同推动,使零碳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支持零碳园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新加坡政府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欧盟的《建筑能源性能指令》(EPBDII)立法提案、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等,重点在建筑和交通领域向零碳转变。

我国也积极推动园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13年启动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创建20个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开展1000个低碳社区试点,创建100个国家低碳示范社区。

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目前,零碳园区在国内已初具规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创建6个低碳省、81个低碳城市、51个低碳工业园区以及400余个低碳社区。

零碳园区相关标准:

国际标准如ISO14064和PAS2060已成为园区零碳认证的重要依据;

国内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也在积极探索,如浙江省发布的《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2版)》和相关评价规范等,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零碳园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需要从能源、产业、资源、技术和政策等维度协同推进,逐步形成科学、全面的零碳发展路径。

1. 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绿色能源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支撑。园区应积极引入分布式光伏、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同时通过智能微网和储能设施优化能源协同管理。

2. 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

产业低碳化是零碳园区的核心目标。园区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降碳、绿色工艺推广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全面转型。

同时,园区应优先引入低碳高效产业,并推动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形成绿色产业集群。

3. 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与循环化

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化是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园区应通过余热余压回收、废水处理和固废资源化等措施,建立资源闭环管理体系。

此外,通过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南,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智慧化与数字化赋能

智慧化和数字化技术为零碳园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部署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园区可实现能源供给、分配和消费的精准控制;借助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和优化园区碳排放。

5. 增强碳汇与碳补偿能力

通过自然和技术手段增强碳汇能力,是园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园区可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提高生态碳汇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碳市场,购买碳信用或开发碳汇项目,弥补剩余碳排放。

6. 强化政策支持与金融保障

政策支持和绿色金融创新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有力保障。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绿色债券等手段,为园区提供政策激励。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