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资讯

对认证人员注册国际化的思考

2025-03-02 21:21:21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 2024年第11期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认证人员注册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的人员注册制度早期曾经借鉴英国认证人员注册机构的成熟方法,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完善,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注册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员注册工作也应考虑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本文从认证人员注册国际化的必要性、取得成果、技术方法和发展建议等4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我国人员注册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认证人员注册制度自1992年实施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统一管理、体系完备、覆盖全面、实施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制度。该注册制度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负责具体实施,目前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注册证书近27万张,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认证人员数量和注册证书最多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认证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认证机构的认证服务能力越来越强,业务范围也从国内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繁荣的认证市场也给认证机构的认证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

认证人员是认证行业的核心资源。我国认证人员的审核能力经过人员注册制度的筛选和培养,已基本满足认证行业的发展需要。但是随着国际合作和海外认证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外国审核人员到国内审核的需求不断增强,人员注册的国际化需求日益显现。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将我国目前认证人员注册制度的经验和做法推而广之,积极与国际交流接轨,互通有无,在学习引进国际同行好做法的同时,将我国人员注册制度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增强我国认证人员注册制度的品牌国际影响力。

二、认证人员注册的国际化成果

我国认证人员注册制度建立至今,陆续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2004年9月,中国与国际审核员培训与注册协会(IATCA)签署了多边互认协议(IATCA-MLA),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认证审核人员成员国之间的互认。

2005年,IATCA更名为国际人员认证协会(简称IPC),中国即是全权成员。

从2010年到2021年,CCAA先后与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德国质量协会(DGQ)等9个国家的10余个国际知名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认证人员能力建设、培训开发、注册业务交流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为人员注册国际互认奠定了合作基础。

2022年12月,CCAA秘书长黄继先当选IPC副主席,是我国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表明我国认证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提高了我国在人员认证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023年8月,CCAA与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联合制定的《IPC审定核查员认证方案》作为IPC的正式文件发布实施,这是我国人员注册制度走向国际取得的重要进展。

三、认证人员注册制度的国际化技术方法

人员注册的国际化实质是让我国的认证人员注册制度在国际上得到普遍采信和认可,同时引进优秀的国外制度和人员,可以概括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这需要有一套工作方法和基本技术。

(一)工作方法

具体某个领域注册制度的国际化可视为一类项目管理工作。借鉴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型,结合国际化工作的任务特点,本文总结出如下工作方法:

1.成立工作组

成立工作组,确定由谁负责牵头和配合从事具体人员注册国际化工作,具体涉及项目管理、技术研发、事务报销、外文翻译、宣传推广等工作。必要时,需要配备技术专家。

2.确定目的和需求

首先,需要确定我方战略上要达到何种目的,可以是经济或非经济的。其次,根据战略目的,通过几次会议确定具体制度合作需求。可能是我方单独提议起草,也可能是双方合作开展。不论哪种情况,均需要先确定注册制度在考试、培训、继续教育、评价、证书及监管等方面的需求。由于每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身处的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利益动机和现实做法不同,这个环节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需要工作组与对方充分沟通目的和技术路线,至少要形成路线图或项目框架。

3.确定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适用时)

在确定需求后,双方将进入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谈判环节。对于资源投入,应明确我方和对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可以为项目供给哪些资源,比如各自负责系统、考试服务、培训课程中的哪几项等,并根据资源投入确定利益分配模式,比如哪些费用由谁来收取以及比例如何;确定我方谈判底线和高线,采用退阶谈判法,最终确认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意愿,至少应形成备忘录或合约草案。

4.形成注册制度正式文件

将确定的技术内容形成注册文件草案稿,在征求相关方意见后,根据意见修订完善,形成正式制度文件。必要时,接受相关方问询和答辩。

5.签署合约(适用时)

如果对方是法人实体机构,需签署合约以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后续相关工作打好制度基础。

6.正式发布实施

按合约内容规定的职责发布并实施人员注册制度,同时考虑配合宣传推广。

7.制度运行评估与完善

制度发布后,需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并评估制度运行情况,及时纠正评价中的问题,优化系统功能。必要时,启动制度修订或换版程序。

(二)基本技术

根据双方或多方现有技术成果和利益考虑的不同,人员注册国际化基本技术大概有以下4种:

1.等同采用

此方法适用于经过谈判,确定采用任何一方现行的注册制度文件体系。当对方同意使用我方的人员注册制度时,直接将注册制度文件翻译为英文版,并指导对方建立可实施的评价系统;当我方同意使用对方的人员注册制度时,将注册制度文件翻译为中文版,并在对方指导下建立可实施的评价系统。

2.合作开发

此方法适用于经过谈判,确定采用和利益相关方共同的制度文件体系。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严格采用上述工作方法,并注意在谈判中对我方利益的保护;需要谨慎识别和管理风险,包括双方的风险,主要是我方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在具体实施前,要通过合约方式规定好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免事后出现分歧,重点是确定我方战略目标、谈判底线和高线,在关键问题上需要据理力争,在次要问题上可以适当让步。总之,谈判中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3.提案修改

此方法适用于国际组织已经形成文件,我方提议按我方提出的方案修订。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了解国际组织的议事规则和提案程序。工作组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在国际会议上进行现场答辩的英语和专业能力。

(2)起草制度文件和书面回复反馈意见的英文和专业能力。

(3)谈判技巧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4.国际互认

此方法适用于双方同意具有各自现行注册制度,单边或多边互认注册结果。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预判互认后对我方制度的影响。对证书申请数量趋势、国际声誉效应、潜在的利益可能性、市场划分等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考量,提前预判实施后的情况。

(2)对比双方制度的主要差异点和共同点。对差异点进行技术研究,对于重大技术分歧点,采用谈判说服对方修改自己的注册制度,以符合我方要求;对于次要技术分歧点,可以容忍或采用其他方式补偿,但是应尽量不涉及变动我方注册制度,以免产生不可预测的蝴蝶效应。当不得不修改我方制度时,应坚持最小修改原则,并征求相关方意见。

四、对我国注册制度国际化的建议

(一)制定文件需考虑与国际接轨

在制定注册/评价文件时,需要同步考量是否有国际化推广和应用前景。在能力要求、评价模式、评价指标、术语定义等环节充分和国际现行制度吻合,以作为日后国际化的技术基础。

(二)及时了解跟踪最新国际人员认证技术动态

需要及时了解国际人员认证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市场变化,研判进入某个新人员认证领域的可行性和时间表,为今后形成我国的注册制度进行技术储备。

(三)自主研发人员评价方法

目前国际主流人员认证机构均采用ISO 17021-1《合格评定 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要求 第1部分:要求》标准附录B中所述的人员评价方法,即:记录审查、意见反馈、面谈、观察、考试。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应及时研究新的科学、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评价工具。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建立适用合理的胜任力模型。以技术工具为媒介,扩展人员注册制度国际化的范围和领域。

(四)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广泛开展人员注册领域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参加国际会议、访问国外认证机构、接待来访国际组织和机构专员;不断丰富国内专家的国际交流经验,同时调整国际化策略和方法。

(五)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认证人员注册制度的国际化需要专业人才来实现,培养国际人才是重中之重:要建立培养体系,通过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国际化工作技能等方面打造培养人才;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培养和实战相结合,让国际化人才真正参与到国际工作中;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国际组织会议等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梯队的认证认可国际化人才队伍。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