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专利

别把中国专利,真正过成了“愚人节”的产物!

2025-04-02 18:21:39  来源:专利创新魔方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1

今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40周年。

1985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的日子。这一天,原航天工业部207所工程师胡国华提交了我国第一件专利申请,85100001.0”,在当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专利制度承认了知识的价值。”胡国华这样感慨。同样受到激励的还有我国各行各业的创新者,从一线研发人员到农民,从学生到老人,他们用创造热情和保护意愿,有力回应了当年部分人士对专利法制定的质疑。标志着专利法为发明人筑起了一道保护围墙‌。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是西方社会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

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

中国专利法实施选择4月1日“愚人节”,除了巧合,小编更相信这是一种天意:因为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深度桎梏中国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守旧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急需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和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邓公的努力下,中国实施专利制度,旨在唤醒被封建制度压迫几千年“愚人们”沉睡的创新潜能,激励创新创造,专利制度的建立为创新者提供了排他性的产权保护,激励其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同时,专利的商业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专利制度本身在于让大家不成为“创新愚人”,但以下专利的滥用和伪创新行为可能会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让专利成为“愚人工具”。‌

1、数字化冲动

在高新企业申报、创新项目申报和评奖过程中,一些企业追求更好量化的专利数量而非质量,通过过度炒作需求和夸大市场前景来获取政府补贴、资金和投资,这种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创新秩序‌,把专利成为“愚人工具”来愚弄政府、客户和社会。

“说实话,我们企业95%以上的专利就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产业化。”一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名药企负责人说。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请“写手”代写及购买专利。但这种往往是缺少技术含金量的弱专利,质量很低。

2、伪创新横行

一些“聪明”的企业通过伪造创新成果来获取专利,而皖南某些省市的“聪明”的专利代理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打造“编造专利”产业链,这些专利往往缺乏实际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应用价值,造成审查资源、司法资源和政府补贴的大量浪费。

甚至安徽有人声称:技术算个P,只要文本写得好,专利跑不了。

3、政策激励过度

为了鼓励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促使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然而,这导致了一些科研人员和企业在追求数量而非质量的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水货”、“短命”和“垃圾”专利‌。

正是因为深谙“创新”之道,有的企业将一项技术发明放在10个不同应用场景,分开申报,便有了数十个专利。

4、审查政策标准不统一

审查资源不足,专利审查员很难保证由固定的、水平一致或接近的人员来审理,大部分的专利审查员满足不了专利法规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要求,导致专利审查质量参差不齐。

专利审查员是应届毕业生,没有从事过研发工作,技术理解力有限,导致对技术方案的理解存在偏差‌。

此外,由于KPI压力,专利审查员每年需要处理大量案件(120件以上),每件案件的审查时间有限,导致对每个案件的深入理解时间不足‌。

中国的专利审查政策经常变导致对专利质量的监管不足,导致一些质量低下的专利得以通过审批,进一步加剧了伪创新的现象‌。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本,创新容不得丝毫的虚伪之态、愚人之心,不能把专利变成了“愚人节”上“皇帝的新衣”,一旦被揭穿,不但无法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反而挤占了创新项目应得的政策与资金扶持,误导技术创新的决策,挫伤真正创新者的积极性,愚弄市场和消费者,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和质量,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