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资讯

“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地方典型经验分享(上)

2025-04-14 22:21:11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2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2024年“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工作情况,并在通报中分享了天津等10个地方的典型经验。今天,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5个地方的“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典型经验。

天津:精准评价,精细分类,精心帮扶

成熟度评价赋能小微企业发展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聚焦提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在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中创新开展“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工作,建立了“评价诊断-问题导向-分类帮扶”的闭环提升机制,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为天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以标准为引领,实现精准评价。为改变当前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依据不统一、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状况,引导小微企业改进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天津市工信局和天津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协会率先发布《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建立了覆盖“战略、策划、资源、业务、产品、售后、监测、改进”8个模块、40项关键指标的成熟度评价体系,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链条,为质量管理现状画像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在滨海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行动试点区域选取30家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直观反映小微企业在流程策划、风险识别、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普遍短板,准确识别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为下一步开展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持。

(二)以结果为依据,实行精细分类。经统计分析,所评价企业中约30%为“初步系统”,即细节上仍有较多疏漏,无法实现全面覆盖;约40%为“有效系统”,即管理层参与度和质量管理合规性较强,但在创新和优化上需进一步提高;约25%为“追求持续改进系统”,即进入质量管理的追求持续改进阶段,但在全面创新和变革管理方面尚有待加强;约5%为“领先型系统”,即质量管理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能够通过创新工具实现质量管理的跨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依据评价结果,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选择了对应的帮扶认证机构,实现了精细分类。

(三)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精心帮扶。分类梳理小微企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评价-改进-再评价”帮扶方案:对基础薄弱型小微企业,重点辅导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开展基本流程的策划与执行培训;对初步具备体系雏形但运行效果不稳定的小微企业,提供流程优化、资源整合及风险管理策略;对体系运行达到一定成熟度的小微企业,重点推进标杆对标提升,辅导其聚焦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决策,实现质量管理效能跨越式提升。经过帮扶,30家小微企业中有70%管理成熟度等级提升了至少一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企业减少至2家,追求持续改进阶段企业增加至13家,领先型企业数量增加至6家。企业普遍反馈质量管理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例如,某食品企业经过质量认证帮扶,质量管理成熟度由55%(有效系统)提升至80%(追求持续改进系统),产品不合格率从5%—15%降低至2%—7%;利用数据分析工具预测市场趋势并调整生产计划,库存周转率提高60%;优化物流配送方案,物流成本降低20%。

河北:试点推动,示范先行

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试点推动、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有力促进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目标导向,注重系统谋划。一是契合全省经济发展工作方向。提升行动工作锚定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各市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二是打造推动试点工作矩阵。形成2个国家级试点、21个省级试点、17个市级试点的工作局面,打造了近7000亿产值规模的工作矩阵。三是明确区域试点工作目标。按照自愿申报原则,经过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了2个批次的全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从工作措施、预期成效等方面明确区域试点的工作目标,要求每个区域试点每年培树3—5个提升行动典型案例。

(二)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点面结合。一是解决企业个性问题,发挥“点”的示范作用。参与提升的小微企业取得良好质量效益,某丝网企业将质量管理体系与数字化管理平台有机融合,织机生产效率提升了40%,年生产成本节约150余万元;某食品企业通过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产品一次合格率提高了30%,单吨产品成本降低900元。二是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发挥“链”的引领作用。注重链主企业帮扶引领,唐山市、邢台市开展规上企业“1+N”质量认证结对帮扶培训,每家链主企业结对帮扶3—5家链上小微企业,发挥规上企业“产品辐射、技术引领、管理示范”的带动作用,提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共有498家链主企业参与,有效解决235个产业链共性问题。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发挥“域”的带动作用。积极创新认证服务模式,在安平丝网产业区域试点探索“阶梯式”培训新模式,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阶梯式培训100家企业,帮助10家企业获得认证证书,在帮扶工作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提升了认证服务质效。全省参与提升行动的认证机构有115家,专家近500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三)坚持结果导向,注重整体提升。一是培树企业示范标杆。近3年来,全省共培训小微企业约3.0万家次、6.1万人次、1400余场次,为小微企业培育质量管理人才1.1万余人,培树提升行动典型案例1000余个,通过“世界认可日”“质量月”等重大活动,发布进展和成效,形成“学赶超”的工作氛围。二是打造行业发展样板。全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涵盖了航空航天和铁路、电子信息技术、金属制造等近40个行业。石家庄鹿泉区专网通信产业等6个县域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平县坚持把区域试点作为丝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丝网产业产值达1057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提炼省域工作经验。在推动区域试点工作过程中,提炼总结了四点经验启示:选准选好试点行业、企业是工作基础;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重要保证;各级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是关键环节;认证机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有力支撑。

山西:提升行动引领,质量基础集成

全要素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金湘军省长“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提升行动扩面提质,把推进质量强省工作落到实处”的批示要求,围绕专业镇、产业链,以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为先导,统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职能,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精准有效帮扶小微企业提升质量,赋能县域经营主体打造品牌,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着力精准施策,赋能县域品牌。通过认证精准帮扶,推动地方品牌培育发展,农业、制造业、文化旅游业等行业的27家小微企业获得“山西精品”证书,实现了企业管理能力、产品质量、经营效益和品牌影响力整体提升。提升行动助力“平遥推光漆器”“定襄法兰”“代县黄酒”和“怀仁陶瓷”等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推行“三叠链”帮扶模式,即“动员+宣贯的导入链”“线上+线下的培训链”“诊断+服务的解决链”,促进清徐老陈醋专业镇高质量发展,指导当地40余家小微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帮扶多家企业建立BRCGS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帮助指导某水晶制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组建知识产权管理团队,破解生产设计脱节难题,应对严重同质化市场竞争,该企业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额名列全国同类目前十,荣获“中国玻璃器皿行业十大品牌”等荣誉,拥有外观专利、版权上百件,新品销售收入占比达80%。

(二)质量基础集成,创新提升模式。选取4个区域产业实施“提升行动引领,质量基础集成”的综合帮扶模式。一是推进融资支持。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实施质量融资增信政策,印发《关于开展“晋质贷”融资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帮助小微企业借助质量认证等信用资产获得信贷支持36.29亿元。二是推进全要素发力。赋能太谷玛钢专业镇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10个公共服务平台,发布1项团体标准,玛钢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同比下降0.9%;赋能杏花村汾酒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帮助企业开展自愿性产品分类分级认证,用质量认证擦亮品牌;赋能“稷山四宝”区域品牌高质量发展,围绕4个特优产品培育58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9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三)做强试点示范,助力乡村振兴。大同市浑源县黄芪产业已基本完成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工作,某黄芪文旅康养企业通过质量认证提升,促进农文旅产业链融合发展,黄芪主导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从12%提升到21%,全产业链总产值由5亿元增长到15亿元,形成“标准引领、认证提升、品牌赋能”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晋中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引入大同浑源黄芪成功经验,将区域试点融入地方产业整体发展规划,指导第三方机构帮助祁县某玻璃企业打造集工业、商贸、展示等产业功能于一体的场景示范基地,推动产学游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山西省各地市充分运用试点示范经验,以点带面,在医药、食品等行业打造示范场景21个,共同构建“生产有规范、产品有标准、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现代化、标准化、体系化认证提升新格局,为山西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辽宁:“点线面链”立体施策

助力提升行动“加油提速

2024年以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综合质量水平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需求,深入实施提升行动,“点线面链”多维发力,精准施策,持续帮扶,把提升行动打造成辽宁认证工作新名片。

一是定“点”聚力,树标立范。立足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强化问题导向,充分调动认证机构主动性、积极性,遴选确定提升行动试点企业68家,组织“专家团”“智囊团”到试点企业全面调研诊断,为小微企业出具“体检诊断报告”,运用总局试点成果和ISO9001标准实施精准靶向施治,对症下药,帮助试点企业建立实施完整、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让企业在质量管理上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在经营效益上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目前,已有67家企业主动申请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形成优良案例18个。各地市市场监管局组织质量技术机构深入企业,常态化把脉问诊,当好“服务员”,面对面为企业提供质量帮扶,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共树立标杆企业108家,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某企业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产品合格率从68%提升至90%,成品率从80%提高到95%,销售额同比增长20%,并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辽宁优品”等。

二是多“线”发力,积微成著。2024年,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积极对接省内金融机构,启动质量认证贷,对获证企业分类建档,以证强质、以质增信、以信融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获证企业按照协议落实优惠利率,做到应贷尽贷,合作金融机构已发放贷款1.51亿元,有效促进企业减负降本增效,金融领域采信认证结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与发改、工信、农业、金融等部门沟通协调,创新工作模式方法,在资金安排、金融信贷、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方面合力推进提升行动,帮扶小微企业近千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15家,依托邮储银行“千亿送贷”合作项目为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7.2亿元。辽阳市市场监管局与市金融办、市财政局联合创新融资模式,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与市工信局联合对获评国家级、省级“小巨人”企业给予奖励。12家驻辽认证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帮扶指导192家企业优化生产流程、规范现场管理、整改不符合项等,并减免认证费用14万余元。

三是拓“面”延“链”,立体推进。各地市市场监管局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围绕区域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2024年积极开展提升行动区域试点14个,发挥“链主”作用,带动链上企业共建质量管理体系“朋友圈”,共有518家企业参与,梳理产业共性质量问题39个,已有效解决31个。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市一试点、一域一特色的工作格局,兴城泳装产业入选总局第二批提升行动区域试点。营口市围绕汽保工业园开展区域试点,成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面向汽保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已有65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2家企业获得IATF 16949认证,带动新增就业1600余人,带动产业产值增加1.3亿元,生产总值达到108.4亿元,汽保产业产能占全国1/4.

上海:打造“1+2+3+4”机制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提质发展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质量认证技术支撑作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注重质量和成效为宗旨,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推动先进质量理念和质量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是强化工作统筹,建立“1+2+3+4”工作机制。“1”是运用一个“质量认证工具箱”,依托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统筹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帮助企业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2”是用好总局和本市两级服务培训平台,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进企、质量诊断等,为小微企业提供精细化、定制化帮扶服务。“3+4”是凝聚企业、认证机构和行业协会三方力量,实施培育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开展系列针对性宣贯培训、组织精准帮扶指导、选树优秀典型案例四项专项行动。结合各区产业特点,明确机器人、信息技术服务等18个重点推进的行业领域,按照“精准选、精准扶”原则,开展“一企一策、靶向服务”,累计帮扶783家小微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质量认证培训覆盖1.3万家企业、9万余人次。

二是聚焦先进制造业,推动上下游质量联动提升。浦东新区以张江机器人谷产业园区为载体,聚焦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开展提升行动第二批区域试点工作。由区市场监管局、有关企业及认证机构等联合推动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将上下游79家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医疗机器人等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质量提升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制作人形机器人产业图谱,以链主带上下、以骨干带配套、以园区聚要素,形成上下游同频共振的“链式反应”。金山区市场监管局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质量提升,指导区内33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成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联盟,强化“链主”企业示范作用,为链上企业搭建资源共享、技术协同和市场开拓平台,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质量提升生态圈。编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质量提升工作手册,落地“金质贷”质量增信资金500万元。

三是聚焦现代服务业,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做优做强。青浦区市场监管局聚焦餐饮服务行业绿色发展,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宣贯质量认证知识及《绿色餐饮服务认证要求》团体标准,引导企业将食品安全、低碳环保和健康饮食等经营理念贯穿于餐饮服务各环节,推动餐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青浦区市场监管局精准帮扶11家餐饮服务企业,其中3家企业获得绿色餐饮服务认证,对在提升行动中取得明显成效并首次获得绿色产品或服务认证的企业给予2—10万元补贴。长宁区市场监管局聚焦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引导“链主”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提升行动、品牌和创新能力建设及标准制修订,已有15家养老机构通过质量认证,某企业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获得“上海品牌”认证,某企业基于服务标准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质量管理成果获得第四届长宁区政府质量奖。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