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确保认证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本文分析了当前认证审核实践过程中影响公信力的六个因素,提出加强认证审核过程公信力建设的具体策略和应用工具,供同行参考。
在质量强国战略背景下,认证机构在促进各类组织高质量发展过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认证机构的公信力关系着质量认证结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以及社会大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认证机构的本质是传递信任,诚信是认证机构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贯穿在认证审核的全过程中[1]。
1 我国认证机构的行业现状
我国是世界认证大国,无论从颁发证书数量还是获证组织数量来说,都稳居世界第一。认监委官网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认证机构数量为1230家,同比减少0.98%;有效认证证书共计4.158.266张,同比增长10.61%;获证组织共有1.099.770家,同比增长7.37%;认证从业人员146.548人,同比增长3.58%;注册认证人员共计103.799人,同比增长10.59%。
2 认证审核过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认证审核过程中,审核员的偏见可能会损害审核活动的客观性,进而损害审核观察和作出的审核结论。以下列举在审核实践中常见的六个因素,认证机构可在分析审核员公正性状况时作为考量。
(1)自身利益的风险。此类风险源于审核员依据其自身利益进行认证审核。自身利益包括审核员在情感、财务或其他方面的个人利益。例如:客户向认证机构交费,使认证机构相对于客户有经济方面的自身利益;又如:如果审核员的家庭成员受雇于受审核方,审核员相对于受审核方可能会有情感或经济方面的自身利益,作出导致影响公信力的审核判断。
(2)自我审核的风险。此类风险源于审核员审核自己或同事所做的工作。有的审核员做不到客观审核自己或同事的工作。因此,审核员在审核自己或同事所作的判断或决定时,可能会产生此类风险。
(3)信任的风险。此类风险源于审核员受到与受审核方密切关系的影响。例如:在审核员与受审核方有着非常密切的个人或工作关系时,由于对受审核方的熟悉与信任,经常会轻易认同受审核方的观点,可能会出现此类风险。
(4)胁迫的风险。审核员遭到受审核方或其他相关方的公然或暗中要挟可能引发此类风险。例如:审核员或认证机构与受审核方就某些审核发现或结论发生分歧时,受审核方以更换审核员或认证机构相要挟,可能产生此类风险。
(5)争辩的风险。当认证机构或其人员在争端或诉讼中支持或反对受审核方,而受审核方同时也是认证机构的客户时,可能会产生此类风险。
(6)竞争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认证机构的兼职审核员也受雇于受审核方的直接竞争对手,可能会产生此类风险。
3 认证审核过程公信力建设措施
认证机构可通过建立一套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对审核员公正性的风险。
3.1 品牌的公信力控制措施
认证机构的品牌影响力是重要的无形资产。首先,认证机构是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服务和认证结果的公信力是形成品牌的主体。在认证结果认可高度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要取得社会公众信任,不仅体现在获证客户数量上,更要注重质量意识,管理好机构诚信和品牌信誉,这是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前提[2]。其次,要按照信用评价规范进行自我对照,通过不断地识别诚信要素,收集内部和外部诚信信息,进行自我评价,动态验证自身的诚信现状,以确保自身诚信体系及社会的认知度和公信力持续提升[3]。
3.2 审核过程中的公信力控制措施
首先,认证机构通过建立内审和管理评审机制,评审认证机构在组织整体上是否符合法规和认可规范相关公正性要求的程序,每年进行风险分析自查,根据自查情况确定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降低或消除隐患,保证认证机构的良性发展;其次,可设立公正性委员会对公正性进行监督;建立约束审核员行为的规范、公正性申/投诉渠道,在认证机构的公开文件、网站、宣传册等予以公示;在每次审核的首次、末次会议上向受审核方公开公正性要求,与相关方就其对公正性的感受和反馈进行沟通;认证机构在与合作方等的协议安排中确定公正性的责任约定,形成信用风险的联合防控机制;最后,对认证机构进行合规性评价,梳理认证监管机构、人员注册机构、认可机构公正性规范,评估违规的可能性,并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3.3 认证管理过程中的公信力控制措施
一方面,建立公正性管理方面的组织文化,强调审核员在行事时应考虑更广泛的利益;持续强调良好审核工作和公正性的重要性,将公正性纳入日常审核绩效评价;在关于人员聘用、培训、晋升、保留和奖励的政策、程序和规定中强调公正性的重要性;制定针对违反防范措施的惩罚性措施,如认证机构一旦发现不公正的行为就立即暂停审核资格等“零容忍”政策[4]。
另一方面,认证机构的管理体系文件中应包括关于保持审核员公正性的方针、程序和规范,鼓励所有人员(特别是六类人)要保持一致性的行为公正,要求审核人员签署并遵守有关公正性的道德行为规则的承诺书;对认证机构环节各个风险点进行预警和监管,并设置相应的解决措施[5]。
3.4 认证机构公正性风险水平评估和可接受程度
认证机构通过考虑审核员公正性风险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控制措施的类型和有效性,来评估公正性风险的水平。这一基本原则说明认证机构在识别和评估由不同活动、关系和其他情况引发的公正性风险的水平时通常采用的过程。公正性风险的水平可以表示为从“零风险”到“最大风险”的连续区间上的一个点。公正性风险水平的整个区间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各个区域分别表示客观性受到损害的各种可能性,(见附表)。

注1:客观性受到损害的可能性递增→,用0~4分赋分;
注2:色标:
a) 0~1分:用蓝色底纹标识;
b) 2分用黄色底纹标识;
c) 3~4分用红色底纹标识。
上述评估表虽然不能精确衡量特定活动、关系和其他情况对审核员公正性造成的风险水平,但可以用公正性风险区间中的某个区域表示[6]。
认证机构可通过评估表确定认证机构的公正性风险水平是否处在公正性风险区间中可接受的位置。认证机构通常评价特定活动、关系和其他情况引发的公正性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这种评价需要认证机构判断相关控制措施能否消除或充分减轻这些活动、关系和其他情况对公正性造成的风险。如果现有措施不能消除或充分减轻相关公正性的风险,通常认证机构需要决定增加哪些控制措施(包括禁令)或保护措施的组合,将风险和客观性受到损害的可能性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认证审核过程公信力建设路径进行探讨,以及对认证审核实践过程中影响公信力的六个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品牌建设、审核实施过程、认证管理过程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以及认证机构公正性风险水平评估和可接受程度应用工具。基于过往对认证审核过程的良好实践,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然而,认证审核过程公信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认证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期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凌雷,范鸿宾,刘冰. 如何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公信力建设[J]. 中国标准化,2021(8)∶154-158.
[2] 高燕. 认证机构的品牌管理与价值[J]. 轻工标准与质量,2019(6)∶56-57+81.
[3] 施京京. 传递信任提升质量——《认证机构诚信评价规范》国家标准解读[J].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8(10)∶18-19.
[4] 何玲. 立信兴国以行业公信力助力质量提升[N]. 中国改革报,2017-07-11.
[5] 耿雷,刘静. 检验检测机构公正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 中国检验检测,2019(6)∶74-78.
[6] GB/T 27021.1-2017 合格评定 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要求 第1部分:要求[S].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