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

东莞市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条件

2023-06-17 16:23:49  来源:专精特新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3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衔接好国家和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挖掘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技术创新和融资能力强,发展速度、效益和质量好,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通过精准培育,力争到2022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

根据《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2021〕号)要求,2021年我局将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遴选范围和条件

(一)遴选范围

重点遴选制造业中小企业,优先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中小企业。

(二)遴选条件

申报市“专精特新”企业应同时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1.依法在东莞市行政区域内登记,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小企业。

2.企业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具备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制度。

3.上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

4.上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15%,或者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0%。

5.企业近两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以上第三、四项指标要求,对于优先遴选领域的参评企业,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质量奖企业,“创客广东”东莞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及其他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可适当降低标准不超过50%。

还应满足以下至少一类评价指标:

1.专业化评价指标。企业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主导产品为大企业、大项目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或重要配套产品。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2年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5%以上;或拥有行业领军人才、省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企业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员工数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0%以上。

2.精细化评价指标。企业经营管理精细高效,在经营管理中建立了精细高效的制度、流程和体系,实现了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其产品或者服务品质精良。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国际国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采用先进管理方式,例如5S管理、卓越绩效、ERP、CRM、SCM等;产品生产执行标准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未有国际或国内标准除外),或产品通过国际国内通行的质量、安全或品质等认证;或已建立规范化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机制或产品追溯体系。

3.特色化评价指标。企业针对特定市场或者特定消费群体,利用特色资源、传统技艺、地域文化或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或者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企业拥有自主商标,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荣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4.新颖化评价指标。企业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获得1项与主导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或5项以上与主导产品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或主持(参与)制(修)订相关业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或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市级(含)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院、企业工程中心等。

(三)补助政策

1.认定奖励。

对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现金奖励。

2.企业技改扶持。

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企业,在有效期内实施与生产环节相关的项目,其设备及技术投资在100万元(含)以上的,按不高于项目投入总额的20%给予资助,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万元。相关投入已申请省、市同类技改项目补助的,不得重复申请。

3. 股份改造奖励。

“专精特新”企业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完成股改的,给予股改费用20%的补助,每家企业补助金额不超过10万。

4. 另外,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东莞市中小微企业白名单范畴,优先推荐享受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贷款,优先推荐优质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低费率担保,优先享受政府各级应急周转资金,优先推荐纳入东莞上市后备企业队伍,优先推荐各类新型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实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找专业的东莞科技项目服务机构,小创很高兴为您分享东莞市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条件及补助政策。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