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质量问题辨识度

2022-05-05 10:55:37  来源:企业管理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902

质量问题辨识度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作为品质人员我们都会采用一些能够量化的指标来评价目前的质量水平,譬如测量系统的能力,产线的能力等等,但这些都只能反应目前的现状,但却不能反应我们目前的管理手段对不良现象的管控有效度,我们有多大的概率可以发现问题,同时又有多大的概率可以控制这样的问题,使其不必造成危害?

上述可能不直接,举个栗子,譬如:我们可以通过RPN=S*O*D评价某原材料失效后的严重度,以及他的探测度,探测频率等等,也可以通过合格率,合格批次率等等评价供应商等等。但我们如何评价我们自身对改材料的管控程度,有多大的概率我们可以发现不良问题,有多大的概率我们可以完美的处理不良问题?在这方面目前没有发现有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我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发明了一种评价方法,但目前任有些不完美,所以写出来请大家讨论一下:

以原材料检验为例:在实际原材料检验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就是确认我们后续生产所用的材料是符合我们要求的,但实际通过2828抽样,或者其他的一些方法,总是很难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将问题的发现分为五类:

1. 前道工序发现:表明在实际检测前就可识别,分值为1

2.本道工序发现:表明该工序旅行了自己的职责,分值为2

3.后道工序发现:表明该工序没有成功旅行自己的职责,分值为3

4.客户发现: 表明内部都没发现该问题,分值为4

5.其他发现:譬如,某领导视察发现,或除客户外的外部人员发现,分值为5

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评价该工序对某问题的可辨识程度,予以1-5的分值评价,视为理论分值,但按照这样的要求所有工序的理论分值均为2.(也就表明设计是完美无缺的,该工序能100%旅行职责)。

在单位时间内统计发生的不良,然后对其进行分类,一一赋值,然后通过实际统计的值的总和,除以理论值总和。

所得结果如果小于1,则表明该工序意义不大,应合并至前一工序,如果值等于1,则表明该工序设计完美,且人员执行到位。值大于1,则表明该工序设计不合理,需要改进,且越大说明问题越多,应考虑是否分解该工序。

同时也可根据该结果直接的反映出,管理者或管理模式对该工序的管控程度,多项对比也可得出那些程序or部门管理的比较好,对哪些地方其实是失去控制的。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