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理解质量一词在知识产权中的含义-解读国知办函运字〔2020〕953号
“高质量专利”,“高质量贯标”,“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这些越来越流行的用语是否让第一偶然听到你起初不知所云,再听到恍惚有理应如此的错觉,当持续听到后也就再无触动。但我相信曾经的那个问号可以藏在潜意识里,但它一定不曾消失,并且依旧没有得到答案。
最近,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针对知识产权的文件中,使用密度特别高的词至少包括“质量”和“创新”。刚刚发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质量的通知》质量出现的频率达到10次,在短短不到1000字的内容里,同时创新也出现了四次之多。
回顾去年(2023年)以来频繁使用“高质量”专利等表述,可见目前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服务并没有达到高“质量”的要求,似乎正在走向与“创新”背道而驰的歪路。
本文拟从所涉及的“质量”一词的含义、知识产权服务的现状及知识产权服务的趋势三个方面给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质量的含义
在ISO9000中对于质量(我们用字母Q来表示)的定义是这样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涉及了四个概念,1,固有特性(我们用fi来表示);2要求(我们用ri来表示);3满足(我们相应固有特性与对应要求的比值来表示,然后讲这些比值相乘用来表征质量);4程度(因为对该概念的表征是比值的乘积,因此通常其小于100%)。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Q=qi!qi=fi/ri,i=1,2,3,…n。其中i是自然数,用来表示第几个特性和对应的要求,qi表示了第i个比值,qi!是对i个比值进行阶乘。举例来说,当i=3时,则Q=q3*q2*q1,即Q=f3/r3*f2/r2*f1/r1。
特性(fi)是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既有的,通过产品、过程或者体系设计、开发及其之后的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这些中间过程往往是隐性的。
而所述固有特性(fi)包括:
物质特性,如机械、电气、化学或生物特性;
感官特性,如用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觉控测的特性;
行为特性,如礼貌、诚实、正直;
时间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可用性;
人体工效特性,如语言或生理特性、人身安全特性;
功能特性,如飞机最高速度等。这些固有特性大多是可测量的。
与固有特性相对的是赋予的特性,如某一产品的价格,它不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固有特性。
说完了特性,我们来看一下要求(ri),所谓要求可以理解为需要和期望,其来源包括:
明确的规定,是对固有特性进行描述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明确记载在与消费者的合同中,或者是作为产品的说明书出现;
隐含的规定,如组织的惯例、一般习惯,其往往并未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来;
必须履行的规定,如法律法规、行业规则。
了解了质量的含义,那是什么决定了我们选择高质量、中质量还是低质量呢?难道有谁会为了质量而质量,傻子才会。
传统的专利代理师接受的训练来自于专利法第1条“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因此根据作为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专利,其核心目的与创新相关。质量达到的水平应当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
但是中国近20年的实践表明,如果让企业直接为了创新来申请专利,花钱不说,专利如何使用都不知道,普罗大众更是对创新嗤之以鼻,持拿来主义,在这样的情形下,有意愿申请的人寥寥无几也就正常了,更何谈专利质量。
二、知识产权服务的现状
通过放开专利代理机构的设立以及各种平台的创新教育,使得这方面的认识得以在公众中传播开来。将政府奖励作为申请专利的奖励,打开了企业主动申请专利的欲望。
而这种奖励则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恶魔与天使都一股脑地喷涌而出。远离创新的本质要求而追求短期地、确定地和看得见的奖励确实促成了专利申请的需求,在这个需求下,也就有了专利质量的现实问题。
当根据申请号,即只要申请专利了,就可以获得政府奖励时,专利质量必然停留在形式上的要求上,而无关创新,其Q=qi!接近于零;
当根据授权决定才可以获得政府奖励时,专利质量得到了提升,不仅形式上的要求得到满足,同时最低的授权条件也得到了满足,但依然无关创新,此时的Q=qi!虽然不是零,但其数值依然不会超过50%。
这种市场催生了编专利的行业和编专利的人,他们根据一个技术名称就东拼西凑的将各种技术特征组合在一起,为了增加审查员检索的难度,尽可能的保证授权,他们尽可能的增加技术特征,笔者见过的一项权利要求写了3页A4纸。这样的专利与创新无关,这样的专利增加了专利局的负担,制造了垃圾文件。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放开代理机构的审批时,也就意味具有强大嗅觉的商人已经慢慢进入了这个本来封闭的、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呆板、学究气息的行业。
商人做的事是这几件:1,客户的需求是拿证获奖;2,研究法律的漏洞;3,制造能够授权的文件;4,帮着客户拿到政府奖励。
这些就是专利的全部生病周期和用途。这样的逻辑从后续不交年费的大量的专利可以容易看到。
这种劣币市场必然招致神龙,非正常申请的认定就是其中的神龙之一,通过行政机关对代理机构的惩罚、对客户的惩罚,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造假主体。
神龙之二---对“黑代理”的打压,进一步缩进专利代理行为的空间,那些对创新毫无敬畏的“商人”第一时间察觉了回报与风险的不匹配,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
但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研究这些神龙,并一一找到应对之道,新的与创新无关的制造专利的行为依然风生水起。
神龙之三来自于专利局审查指南的标准的修改,使得审查员的审查手段更加多元化以便方便打击明显的“伪专利”。
神龙之四是专利代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对专利代理机构及专利代理师规定了严厉的惩罚,配合着蓝天行动,回到以创新为目的的高“质量”专利终于呼之欲出。
神龙之五是降低维权成本、增加维权的赔偿额,从而让专利权人尝到甜头,让走捷径的侵权人尝到苦楚。
当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也与专利的发展非常相似。从刺激客户贯标的欲望开始,到纠正与“创新”渐行渐远的歪路,到现在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质量的通知》从认证机构等服务供应方、客户、政策导向、服务平台四个方面做真正创新引导的质量考核。
回顾之前知识产权走过的路,实用主义也是中国市场的底层哲学,虽然种种乱象,但确实在泥沙俱下的同时也诞生了真正创新的企业。
三、知识产权服务的趋势
围绕着“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向达到所述目标的质量靠拢,回到创新的本质:升维商品和/或者服务,降维打击竞争对手;通过维权限制竞争对手并获得高额赔偿;通过被诉侵权而陷入不得不选择走创新之路。
中国的高质量知识产权之路是这样的:代理机构对创新有敬畏心,企业进行真正的创新,挖掘出核心的技术方案,撰写出高质量的专利文件,授权的高质量的专利,这一系列过程是企业的投资过程,之后通过专利的垄断性实施、许可、转让、维权、政府奖励和用来获得减税等方式获得回报。
因此目前依然存在的低质量高新技术企业、低质量软著登记也将回归“真创新”的高质量的正路。上面提到的质量也将发挥其本来的引导作用,研究质量、研究如何提高质量、研究可视化的质量度将是供应方、接受服务方、政府、公共平台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作为供应方的我们更应该提前在质量提高方面做出创新,保证知识产权服务最终引领中国走向创造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