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

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中的专利,并不是非正常专利

2022-05-11 12:03:45  来源:专利  专利领域原创作者:肖振春  浏览:8

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一词已经十四岁了,早已超过限制民事责任年龄,甚至比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大两岁。

另外,还有“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一词,确切说是“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其还不满2个月,但杀伤力十足!

这两个词基本是混

但是,“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是不是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很显然,文义解释即能体现本质区别:前者没有名词“非正常专利”,后者有名词“非正常专利”。

当“非正常专利”名词存在后,一旦“非正常专利”作出某行为就会带来结果。

每个行为都会产生行为结果,但不是每个行为都会产生法律后果,而且法律后果有二种,一种是守法行为后果;一种是违法行为后果。

“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或“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是属于行为结果、守法行为后果和违法行为后果中的哪一种?

十四年了,我国的知识产权泰斗和法律学者们,有研究的吗?

如果不属于违法行为后果,则行政无权干涉;如果属于违法行为后果,则按“四段论”来论述。

大前提:法是合法制定的

中前提:法规定了违法行为

小前提:某某做了该行为

结论:某某的该行为是违法的

现实情形是:大前提不成立,中前提成立一半,小前提成立待定,则结论是不成立的。

中前提成立一半是指“规定了违法行为”,不成立的一半是指“法”。

目前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或“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规定只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效力低于国务院部门的规章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更低于法律。

小前提成立待定是因为成立生效应当由法院来裁判。法院是不仅仅依据实体公正而且依据程序公正,特别是对于行政机关的行为,应当严格适用程序公正。

很多学者认为,行政法就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

当实体和程序都缺位时,基于“非正常专利”的任何行为并不构成违法,除非能适用《民法典》和《专利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原则仅在穷尽规则时方得适用且有权适用主体应当是司法机关。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或“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规定清单

1、《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2007)(局令第45号)

2、《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2017)(局令第75号)

3、《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国知发保字〔2021〕1号)

4、《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四一一号)(2021)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