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到底喜欢提拔什么样的员工?
换句话说,领导决定提拔一个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个员工,我们可能会这么想:
这个人不仅要工作很努力,还要有很好的能力,去完成更大的目标。
但这对于领导来说,似乎还不够。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知道,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同事,很有能力,工作很努力,薪水可能也不低,但抱歉,有提拔机会时,领导很少考虑他们。
在我的公司里,陈陈就属于这种类型。
有能力也很努力,我为什么不提拔她?
如果这个人是你,你知道领导不提拔你的真正原因吗?
我和你讲一下陈陈的故事,你就全明白了。
陈陈是两年前进入我们公司的,和她一起进来的还有小晴。
两人年龄相仿、能力也差不多,但工作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
在陈陈看来,作为一个员工,就要独立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多给团队做贡献,少给领导添麻烦。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可小晴却完全不同。在她看来,公司里处处是自己完成目标的资源。同事是资源,老板是资源,直属领导是最大的资源,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有一次,快到月底,团队的KPI还没有完成,整个团队都急得团团转,却没有人向上汇报,包括陈陈在内,都觉得自己应该默默努力,克服困难,不给领导添麻烦。
只有小晴,主动给我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领导,我们这个月销售额距离目标还差30万,我梳理了潜在的目标客户,A、B、C这3家应该还有预算,有很大概率能达成合作。
但是我手头没有他们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想求助您,是否认识这几家公司的中高层,帮我们牵个线,我们来进一步对接?
看到这样的求助信息,大部分上级都不会觉得麻烦。
下属的业绩,和自己的业绩息息相关,下属有难,领导一定会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我立马给她介绍了关键人。后来,她快速推进工作,商务部门顺利完成了当月收入目标。
半年后,我把她提拔为部门负责人,薪资涨了3倍。而陈陈,依然只是基层员工。
你发现了吗?拉开她们成长差距的,不是能力,不是努力,而是她们的职场底层逻辑。
2、在职场上,有人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人在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职场底层逻辑,才是决定一个人升职加薪的重要因素。
我自己对这一点深有感受。
我出身普通农民家庭,考大学时,是我们那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基础。
从月薪2000到公司估值3亿,我靠的一直是职场底层思维。
让我最开始感受到职场底层逻辑的益处,是2012年,我还在深圳华润集团做底层员工的时候。
那时,我做好了辞职的准备,正好收到了两份offer:
一份,来自同在深圳的一家央企文职岗位,工资25000;
一份,来自当时在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正和岛,工资15000.
一个两万五,一个一万五;一个在当地,一个在两千公里之外。
选择似乎很好做出,当时也有很多人劝我留在深圳,进央企、拿高薪。
但我的思维逻辑不同。
正和岛虽然当时是创业公司,给的薪水也没有另一家高,但它正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候加入,可以亲历一家公司的成长,还能够接触到非常多优秀的企业家。
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笔财富,用每个月少1万的薪水去换,太值了。
果然,在正和岛工作期间,我接触到多位商业大佬,有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有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有奇虎360创始人周鸿祎先生,有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先生……
▲ 2012年8月,我访谈王石先生
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太多东西。
职场底层逻辑帮到我的不止于此。
28岁那年,我正式决定创业。这时,一位朋友推荐我去一家公司做高管。这家公司的老板前后找了我5次,我都没有答应。
我说:要不这样,我不要钱,免费帮你干3个月,帮你梳理好重点,因为这对我思考创业内容也有帮助。我只有一个条件,你帮我交一下公积金和社保就行。
于是,我花3个月帮他梳理工作,3个月后,他挽留我,但我态度很坚决,一定要去创业。
因为我之前的做法,获得了他的信任,于是,他给了我一笔投资,100万。半年后,他又找了一位朋友给了我50万,两个人加起来150万,这就是我创业的启动资金,公司估值1000万。
实现目标的第一步是获取信任,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职场底层逻辑。
这也成为了故事的开端,后来我的企业不断发展,到现在,公司估值3亿,我的个人身价也超过了2亿。
3、一路走来,收获的成就越多,我对职场底层逻辑也越敬畏。
我不断总结,希望能够影响更多身边的人,让同事也能够和我取得一样的成绩,过上不错的生活。
最让我开心的是,我把公司90后的公众号编辑,一路培养为年薪百万的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