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认证

积极实施ISO14000认证应对绿色壁垒

2022-05-17 10:27:44  来源:ISO14001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908

积极实施ISO14000认证应对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透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形式.世界贸易组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中规定:“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绿色壁垒的设置具有很大的合法性.据联合国的统计,我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作为WTO成员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如何应对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积极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就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实施ISO14000管理,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缩小与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的差距.

2、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的环保技术与资金支持,发展“绿色产业”.首先要抓住我国已加入WTO和国际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时机,多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其次要着重发展与我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绿色技术项目,如生物灾害控制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无公害优质清洁农业技术开发,动植物品种、品质改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酶工程技术,生物降解技术,与保持天然资源高效永续利用有关的环境保护技术等,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以发展有特色和特定优势的绿色技术产业为保障,尽快克服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提高我国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签署有关环境标准相互承认的协议.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环境技术还是环境管理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要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在加强环境管理的同时,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结合我国现有的环境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双边谈判争取签署相互承认协议,减少因为环境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贸易壁垒.

4、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多元化.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他们是绿色壁垒的主要发源国,其环境保护标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加强环保产品开发的同时,可以调整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扩大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方面可以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减缓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压力,降低风险,逐步实现我国出口商品从污染程度高向环保型转变.

5、加快绿色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制定.符合国情的绿色指标体系在国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全的绿色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与贸易伙伴谈判的筹码.因此外贸部门应在环保和技术监督部门配合下,组织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技术指标体系.可采取先易后难、先重点突破后全国开花的原则,选择一些有一定基础、技术难度不太大、易于突破、在国际贸易市场有重要影响的领域,先制定一些绿色贸易技术指标,然后再逐步完善和扩展到其它产品领域,构筑起符合国际规则的绿色屏障.

6、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人才.由于绿色壁垒所具有的技术性、灵活性和隐蔽性,仅仅一般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培养大批国际型的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交叉结合研究,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包括贸易伙伴国的法规技术标准和WTO有关技术壁垒协议的研究,及时扫描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政策和技术改进建议,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贸易与环境条款的谈判,按照WTO的非歧视原则,运用外交手段正面反击各类绿色壁垒.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