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

招投标行业常见控标手法

2022-05-19 12:10:45  来源: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940

招投标行业常见控标手法

一位从业十年的投标主管曾评价招投标活动说“每一个标都有人做局”。无论是在投标前运作控标,还是在投标过程中进行围z标,都会给其他竞争者造成极大的困扰。

一些背景不够硬或规模较小的投标企业,很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却只是给别人陪跑。

常见的控标、围z标方式都有哪些?面对这样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又要怎么做才能提高中标率?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投标企业该如何破局。

一、 控标围z标常见手段

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三令五申禁止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但总的来说还是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不少地方都存在人为操作空间。比如利用下面这些方式实现控标和围z标:

1. 控标

控标是指通过一些手段方式,在招标参数或评分标准中做文章,为某些投标人提供便利。

一般较为常见和有效的办法是卡资质,比如要求某些资格证明材料。招投标法第五十一条关于废标的条款中规定“投标人不符合国家或者招标文件规定的资格条件,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其投标”,拿不出资质证明的企业连入场资格都没有。

除此之外,还有要求成功案例、要求实施及售后服务等办法,比如要求实施团队要有若干个A证书、若干个B证书,其详细和琐碎程度宛如查户口。

这些情况近年来有一定改善,但控标依然是“公开的秘密”,十分普遍。

2. 围z标

围z标也叫串通投标,是一种通过不正当竞争来排挤其他投标人以牟取利益的方式。

一般有两种操作,一种是请人“陪z标”,几个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报价来排挤其他对手;

另一种是控制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比如弄了二三十家公司,最终无论哪家公司中标,实际上蛋糕都是同一家公司的。

围z标也是明文规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如果能掌握相关的证据,到相关部门举报基本都能成功。

二、 如何识别控标行为?

水至清则无鱼,但项目还是要找的。投标企业要想在层层绞杀中破局,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好项目。对于明显存在意向供应商的标,尽量避开,避免资源浪费。

企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一个标进行大致判断:

1. 对招标文件进行分析

虽然在购买标书前我们不能知道项目的全部细节,但通过招标文件可以分析一二。

有些标书购买制作的周期很短,除非提前准备,否则只能加班加点勉强完成。这种一般都是和供应商提前通过气的。

项目的评分标准和招标参数也是重中之重,控标基本都是在这些地方下手,如果招标文件中有明显很奇葩的要求,或扎眼的参数,大概率也是沟通过的。

如果分析发现中标的希望渺茫,那就不要白费时间精力去给别人陪跑了。

2. 从招标方入手

一场招投标活动要说其中一点运作都没有,基本不可能。有些招标方已经有固定合作的一家或几家供应商,他们的项目控标甚至内定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还有一些招标方并没有合作稳定的供应商,他们的服务方不固定,这类招标方的项目就可以去试一试,只要拿出的条件够优越,还是很有希望的。

过去我们很难对招标机构进行分析,也没办法排除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但随着科技赋能数据,越来越多工具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关系网络。

招标方发布的历史项目、合作的中标企业和代理机构、与特定机构的合作次数,这些都不再是无迹可寻。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

三、 对不同项目应如何处理?

在对项目进行充分分析后,企业对项目形成大致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根据中标可能的不同,应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1. 对内定概率大,己方没有优势的项目

这类项目往往招标方和服务商已经有了合作意向,企业无法给出有竞争力的条件时,没有必要强行入场。

2. 对于有内定可能,但己方有优势的项目

如果分析下来认为还有机会冲一冲,就应当对招标文件中的要求进行认真研读,制定投标策略。

这种时候要特别注意,对标书中不合规的条款一定要提出质疑,尽量减少削弱性控标带来的影响。

对于有优势的方面尽量放大优势,想办法正偏离获得加分。

除了扩大优势,还需要注意标书的格式等小问题,虽然这些方面很琐碎,但稍有不慎因此废标的也不在少数,曾经有评审专家明确表示,如果一场竞标参与人太多,首当其冲被废标的就是标书制作有问题的。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做到无懈可击。

投标加分项目:

1.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十环标志

2.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

3.中国中小企业诚信示范单位

4.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5.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6.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7.OHSAS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

招投标行业常见控标手法

行业的透明化是必然的趋势,唯有真正提升自己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标过程中杀出重围。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