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作业是依照标准化的作业时间,标准化的作业顺序,标准化的持有量进行的生产作业模式。
标准作业三要素:
标准作业时间,标准作业程序和标准手头存货量。
标准作业时间:
就是指生产一个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换一个词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就是节拍时间或TAKT TIME。所以,精益生产中的标准作业的范围不是以工位为边界,而是以节拍时间。也就是说,在操作工人在节拍时间内容确定了标准作业的内容。而传统的作业标准通常是以作业的物理范围为边界。
必须使用标准作业时间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生产线的同步化(按统一节拍时间生产)。另外一个原因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善工具。“时间是操作的影子”。生产系统能力的强弱用时间来衡量是最客观和直接的了。用跑步来举例,10秒跑100米和15秒跑100米,这两者运动能力的差别那可是几个天壤之别。这个道理放到生产系统中也一样,60秒1个产品和30秒1个产品,中间差的可远不是30秒!
标准作业程序:
顾名思义是指操作人员加工工件时,运送工件,上下机器,加工顺序,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程序。也就是实际生产时的生产步骤。这个步骤是根据节拍时间和最大效率(最小浪费)而组合设计的。
这个作业程序不是产品沿着流水线移动的作业程序。
通常主要区分标准化作业和作业标准的方式:
标准化作业强调的是作业,可以这样理解,“标准化”是副词,“作业”是动词。标准化作业强调的是人的动作,按TPS里由三要素组成:节拍时间,作业顺序,标准手持。但一般做标准化作业是使用“标准化操作组合表”,“标准化作业布局图”,“浪费观察”等表格,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后进行改善。
作业标准可以理解为员工操作的标准,是名词。它是指导作业者进行标准化作业的基础,是对作业者的作业要求,强调的是作业的过程和结果。在企业里通常有作业指导书(work instructions,method sheets)等。
精益生产也是一种让一群平凡人在组织内也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生产体系。毋庸置疑,标准化对于精益生产的成功实施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事实上,标准化在精益生产中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和概念——标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