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2023年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指南

2023-03-02 15:01:15  来源: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5

2023年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指南

一、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

(一)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

(二)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

2.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六)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应达到相应要求;

(八)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二、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

1.惠州市入库奖励5万;

2.惠州市20万+惠阳区20万,惠阳区合计奖励40万;

3.惠州市20万+大亚湾20万,大亚湾合计奖励40万;

4.惠州市20万+仲恺区20万,仲恺区合计奖励40万,仲恺区入库:2万;

5.惠城区:30万(市20万,区10万);

6.惠州市20万+博罗县15万,博罗县合计奖励35万;

7.惠州市20万+惠东县10万,惠东县合计奖励30万。

三、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时间

惠州市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时间安排尚未出台,不过每年申报时间安排均相差不大,可参考上一年申报时间,2023年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时间为:

第一批企业首次网上提交截止日期在2023年6月22日前;

第二批企业首次网上提交截止日期在2023年7月22日前;

第三批企业首次网上提交截止日期在2023年8月22日前。

四、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好处

(一)财务价值

1.企业所得税减免10%,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为15%,非高新技术企业为25%;

2.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3.当地政府进行一次性资金补贴,奖励金额在几十万元不等。

(二)资本价值

1.高新技术企业是政府各级部门、行业组织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必要条件;

2.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介入,推动企业进入产业化扩张;

3.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上市的必要条件。

(三)市场价值

1.有利于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证明企业的技术水平至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2.拥有对产业和行业有影响、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关键创新产品;

3.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高端技术开发能力、前沿技术领域竞争力;

4.作为投标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四)品牌价值

1.表明企业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表明企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成长性企业;

3.表明企业有较高的创新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表明企业负责人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五、惠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常见问题

问:申请高企有对知识产权的数量有要求吗?

答:企业拥有1项知识产权即可申报。但知识产权类别、获取时间、获得方式、数量多少等会影响评价得分。

问:企业成立一年零一天,根据高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符合要求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但是企业只成立一年,无法提供前三个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是否就不能申请高企。

答:可以。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企业成长性指标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企业净资产增长率或销售收入增长率为负的,按0分计算。第一年末净资产或销售收入为0的,按后两年计算;第二年末净资产或销售收入为0的,按0分计算。

问: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在资格有效期内还需报送资料吗?

答: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应于每年5月底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填报上一年度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年度发展情况报表。

问:销售收入规模小的企业能否申报高企?评审专家是否会对规模小的企业打低分?

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并未对申报企业规模作出限定。评审专家将综合判断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投入金额等情况,是否能支撑企业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的数量与质量。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