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认证

入侵探测器产品3C认证单元划分说明及3C认证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2023-04-13 08:04:21  来源:CCC认证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913

入侵探测器产品3C认证单元划分说明及3C认证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入侵探测器产品强制性认证单元划分说明

1.单元划分

序号产品名称单元划分说明认证依据的标准型式试验送样数量
1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1. 电路工作原理、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影响入侵探测器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元器件均相同,仅探测距离有差异的若干个型号产品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2. 电源不同,如开关电源、AC/DC、AC/AC、DC(Ⅲ类电源),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3. 电路板的形状(尺寸)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4. 报警传输方式(有线、无线、总线等)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5.发射光束不同时,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6.室内用入侵探测器和室外用入侵探测器,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GB 10408.1-2000

GB 10408.4-2000

GB 16796-1997

1.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该型号3对样品;

2.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探测距离最大等)3对样品,其它型号各1对样品,有差异的型号做差异检测;

3.带通信模块时,应补测通信模块功能及部分项目,送接收主机样品1台。

2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1. 电路工作原理、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影响入侵探测器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元器件均相同,仅探测范围有差异的若干个型号产品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2. 电源不同,如开关电源、AC/DC、AC/AC、DC(Ⅲ类电源),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3. 电路板的形状(尺寸)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4.报警传输方式(有线、无线、总线等)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5.吸顶式和壁挂式产品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GB 10408.1-2000

GB 10408.5-2000

GB 16796-1997

1.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该型号3只样品;

2.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探测范围最大等)3只样品,其它型号各1只样品,有差异的型号做差异检测;

3.带通信模块时,应补测通信模块功能及部分项目,送接收主机样品1台;

4.同一型号配有多种规格透镜的,应按每种规格透镜送样一套做差异检测。

3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1. 电路工作原理、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影响入侵探测器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元器件均相同,仅探测范围有差异的若干个型号产品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2. 电源不同,如开关电源、AC/DC、AC/AC、DC(Ⅲ类电源),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3. 电路板的形状(尺寸)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4.报警传输方式(有线、无线、总线等)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5.吸顶式和壁挂式产品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GB 10408.1-2000

GB 10408.3-2000

GB 16796-1997

1.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该型号3只样品;

2.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探测范围最大等)3只样品,其它型号各1只样品,有差异的型号做差异检测;

3.带通信模块时,应补测通信模块功能及部分项目,送接收主机样品1台。

4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1. 电路工作原理、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影响入侵探测器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元器件均相同,仅探测范围有差异的若干个型号产品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2. 电源不同,如开关电源、AC/DC、AC/AC、DC(Ⅲ类电源),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3. 电路板的形状(尺寸)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4.报警传输方式(有线、无线、总线等)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5.吸顶式和壁挂式产品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GB 10408.1-2000

GB 10408.6-1991

GB 16796-1997

1.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该型号3只样品;

2.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探测范围最大等)3只样品,其它型号各1只样品,有差异的型号做差异检测;

3.带通信模块时,应补测通信模块功能及部分项目,送接收主机样品1台;

4.同一型号配有多种规格透镜的,应按每种规格透镜送样一套做差异检测。

5振动入侵探测器1. 电路工作原理、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影响入侵探测器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元器件均相同,仅探测范围有差异的若干个型号产品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2. 电源不同,如开关电源、AC/DC、AC/AC、DC(Ⅲ类电源),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3. 电路板的形状(尺寸)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4.报警传输方式(有线、无线、总线等)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GB 10408.1-2000

GB/T 10408.8-1997

GB 16796-1997

1.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该型号3只样品;

2.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探测范围最大等)3只样品,其它型号各1只样品,有差异的型号做差异检测;

3.带通信模块时,应补测通信模块功能及部分项目,送接收主机样品1台。

6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1. 电路工作原理、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影响入侵探测器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元器件均相同,仅探测范围有差异的若干个型号产品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2. 电源不同,如开关电源、AC/DC、AC/AC、DC(Ⅲ类电源),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3. 电路板的形状(尺寸)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4.报警传输方式(有线、无线、总线等)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GB 10408.1-2000

GB 10408.9-2001

GB 16796-1997

1.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该型号3只样品;

2.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探测范围最大等)3只样品,其它型号各1只样品,有差异的型号做差异检测。

3.带通信模块时,应补测通信模块功能及部分项目,送接收主机样品1台。

7磁开关入侵探测器1. 电路工作原理、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影响入侵探测器功能和性能的关键元器件均相同,仅探测间隙有差异的若干个型号产品可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2. 电源不同,如开关电源、AC/DC、AC/AC、DC(Ⅲ类电源),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3.报警传输方式(有线、无线、总线等)不同,不能作为一个单元。

4.金属门、卷帘门、推拉门(铝合金)用的磁开关入侵探测器与一般木门窗用的磁开关入侵探测器不能作为一个单元申请。

GB 10408.1-2000

GB 15209-2006

GB 16796-1997

1.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该型号3对样品;

2.认证单元中多于一个型号的,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探测间隙最大等)3对样品,其它型号各1对样品,有差异的型号做差异检测。

3.带通信模块时,应补测通信模块功能及部分项目,送接收主机样品1台。

2. 同一单元覆盖型号的差异项目检测要求

产品符合上述单元划分要求,因部分关键元器件、外壳材质和结构等存在差异的型号,可按同一单元申请认证,但需另送1只(对)样品,按下表增测项目:

差异项目名称

增测项目

主芯片不同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发射管、接收管不同

发射机光谱试验、探测距离试验 、响应时间试验、辐射安全剂量试验。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不同

探测范围试验 、抗车头灯光干扰试验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光学透镜不同

探测距离(范围)试验,抗车头灯光干扰试验。

防雷器件不同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微波器件型号、结构不同

探测范围试验、微波频率、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振动探测器用传感器不同

报警功能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玻璃破碎探测器用传感器不同

报警功能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干簧管不同

探测间隙试验。

外壳材质不同

阻燃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外壳结构不同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3.关键件

1)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发射管、接收管、光学透镜、防雷器件、主芯片、外壳;

2)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光学透镜、主芯片、外壳;

3)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

传感器、外壳、主芯片;

4) 微波和被动红外合入侵探测器: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光学透镜、微波器件、主芯片、外壳;

5) 振动入侵探测器:

振动传感器、外壳、主芯片;

6)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

传感器、外壳、主芯片;

7)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

干簧管、外壳、主芯片(如有)。

 注:在初始申请认证及获证产品变更时,认证委托人须按产品型号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产品的关键件清单。

入侵探测器产品强制性认证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委托人应提供合格的样品进行型式试验。型式试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如下:

一、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1 标志、外壳防护等级

1.1 标志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标志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7条的要求。

1.2 外壳防护等级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第4.5.1条中b)项的要求。

2 性能

2.1 发射机光谱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发射机的红外辐射光波长应大于0.76μm。

2.2 响应时间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响应时间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第4.1.6条的要求。

2.3 探测距离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第4.1.7条的要求。

2.4 对准指示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对准指示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第4.1.10条的要求。

2.5 防拆保护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防拆保护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1.5条的要求。

3 接口能力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接口能力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5条的要求。

4 辐射安全剂量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辐射安全剂量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第4.4.5条的要求。

5 人为故障引燃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人为故障引燃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第4.4.4条的要求。

6 环境适应性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第4.2条的要求。

7 电磁兼容性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4~6.2.6条的要求。

8 安全性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安全性应符合GB 10408.4-2000《入侵探测器 第4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第4.4.1~4.4.3条的要求。

9 增强和任选(通信模块)

报警信号采用通信模块传输的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增强和任选功能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9条的要求。其中使用无线传输的发射频率应在314-316MHz、430-432MHz、433.00-434.79MHz,占用带宽不大于400kHz;或发射频率在779-787MHz,发射功率限值均为10mw(不包括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使用的专用频率)。

二、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1 标志、外壳防护等级

1.1 标志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标志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7条的要求。

1.2 外壳防护等级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6条的要求。

2 功能、性能及防拆保护

2.1 探测范围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1条的要求。

2.2 抗背景温度变化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抗背景温度变化能力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4条的要求。

2.3 抗车头灯(光)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抗车头灯(光)能力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5条的要求。

2.4 抗湍动气流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抗湍动气流能力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6条的要求。

2.5 防拆保护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防拆保护功能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7条的要求。

3 电源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电源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1.4条的要求,其中“电源电压低于规定值,应产生报警状态或故障状态”不要求。

4 接口能力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接口能力应符合GB 10408.1 -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5条的要求。

5 环境适应性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3和6.2.7条的要求。

6 电磁兼容性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4~6.2.6条的要求。

7 安全性

非金属外壳的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其阻燃性能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6.2条的要求。

注:若采用交流220V供电,产品安全性还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4.3、4.4.4、4.4.9条的要求。

8 增强和任选(通信模块)

报警信号采用通信模块传输的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增强和任选功能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9条的要求。其中使用无线传输的发射频率应在314-316MHz、430-432MHz、433.00-434.79MHz,占用带宽不大于400kHz;或发射频率在779-787MHz,发射功率限值均为10mw(不包括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使用的专用频率)。

三、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

1 标志、外壳防护等级

1.1标志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标志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7条的要求。

1.2 外壳防护等级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6条的要求。

2 功能、性能及防拆保护

2.1 探测范围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应符合GB 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第5.1.2~5.1.6条要求。

2.2 频率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工作频率应符合GB 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第5.1.1条的要求。

2.3 防拆保护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防拆保护应符合GB 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第5.1.8条的要求。

3 电源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电源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1.4条的要求,其中“电源电压低于规定值,应产生报警状态或故障状态”不要求。

4 接口能力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接口能力应符合GB 10408.1 -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5条的要求。

5 稳定性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稳定性应符合GB 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第6.2.5条的要求。

6 环境适应性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3和6.2.7条的要求。

7 电磁兼容性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4~6.2.6条的要求。

8 安全性

8.1 微波辐射安全剂量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微波辐射安全剂量应符合GB 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第5.3条的要求。

8.2 阻燃性

非金属外壳的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其阻燃性能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6.2条的要求。

注:若采用交流220V供电,产品安全性还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4.3、4.4.4、4.4.9条的要求。

9 增强和任选(通信模块)

报警信号采用通信模块传输的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增强和任选功能应符合GB 10408.1《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9条的要求。其中使用无线传输的发射频率应在314-316MHz、430-432MHz、433.00-434.79MHz,占用带宽不大于400kHz;或发射频率在779-787MHz,发射功率限值均为10mw(不包括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使用的专用频率)。

四、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1 标志、外壳防护等级

1.1 标志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标志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7条的要求。

1.2 外壳防护等级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6条的要求。

2 功能、性能及防拆保护

2.1 探测范围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应符合GB 10408.6-91《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第5.2.2条的要求。

2.2 微波频率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微波工作频率应符合GB 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第5.1.1条的要求。

2.3 抗车头灯(光)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抗车头灯(光)能力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5条的要求。

2.4 抗湍动气流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抗湍动气流能力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6条的要求。

2.5 防拆保护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防拆保护功能应符合GB 10408.5-2000《入侵探测器 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的第5.1.7条的要求。

3 电源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电源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1.4条的要求,其中“电源电压低于规定值,应产生报警状态或故障状态”不要求。

4 接口能力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接口能力应符合GB 10408.1 -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5条的要求。

5 稳定性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稳定性应符合GB 10408.6-91《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第5.4条的要求。

6 微波辐射安全剂量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微波辐射安全剂量应符合GB 10408.3-2000《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第5.3条的要求。

7 环境适应性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3和6.2.7条的要求。

8 电磁兼容性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4~6.2.6条的要求。

9 安全性

非金属外壳的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其阻燃性能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6.2条款的要求。

注:若采用交流220V供电,产品安全性还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4.3、4.4.4、4.4.9条的要求。

10 增强和任选(通信模块)

报警信号采用通信模块传输的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增强和任选功能应符合GB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9条的要求。其中使用无线传输的发射频率应在314-316MHz、430-432MHz、433.00-434.79MHz,占用带宽不大于400kHz;或发射频率在779-787MHz,发射功率限值均为10mw(不包括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使用的专用频率)。

五、振动入侵探测器

1 标志、外壳防护等级

1.1 标志

振动入侵探测器标志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7条的要求。

1.2 外壳防护等级

振动入侵探测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T 10408.8-1997《振动入侵探测器》的第5.1.2条的要求。

2 功能及防拆保护

2.1 报警功能

振动入侵探测器的报警功能应符合GB/T 10408.8-1997《振动入侵探测器》的第5.2.1条的要求。

2.2 防拆保护

振动入侵探测器的防拆保护功能应符合GB/T 10408.8-1997《振动入侵探测器》的第5.2.8条的要求。

3 电源

振动入侵探测器的电源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1.4条的要求,其中“电源电压低于规定值,应产生报警状态或故障状态”不要求。

4 接口能力

振动入侵探测器的接口能力应符合GB 10408.1 -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5条的要求。

5 环境适应性

振动入侵探测器的高温、低温、振动(正弦)试验应符合GB/T 10408.8-1997《振动入侵探测器》的第5.3条的要求。

6 电磁兼容性

振动入侵探测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4~6.2.6条的要求。

7 安全性

非金属外壳的振动入侵探测器,其阻燃性能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6.2条款的要求。

注:若采用交流220V供电,产品安全性还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4.3、4.4.4、4.4.9条的要求。

8 增强和任选(通信模块)

报警信号采用通信模块传输的振动入侵探测器,增强和任选功能应符合GB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9条款的要求。其中使用无线传输的发射频率应在314-316MHz、430-432MHz、433.00-434.79MHz,占用带宽不大于400kHz;或发射频率在779-787MHz,发射功率限值均为10mw(不包括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使用的专用频率)。

六、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

1 结构、标志、外壳防护等级

1.1 结构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结构应符合GB 10408.9-2001《入侵探测器 第9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第5.6条的要求。

1.2 标志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标志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7条的要求。

1.3 外壳防护等级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6条的要求。

2 功能

2.1 报警功能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应能对发生在其探测范围的玻璃破碎产生报警状态。并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1.1条要求。其中“通电后60s内探测器应满足其运行要求”不做检测。

2.2 防拆探测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防拆探测功能应符合GB 10408.9-2001《入侵探测器 第9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第5.1.4条的要求。

3 电源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电源应符合GB 10408.9 -2001《入侵探测器 第9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第5.1.3条的要求。

4 接口能力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接口能力应符合GB 10408.1 -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5条的要求。

5 环境适应性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干热和低温应符合GB 10408.9-2001《入侵探测器 第9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第5.2条要求。

6 电磁兼容性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2.4~6.2.6条的要求。

7 安全性

非金属外壳的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其阻燃性能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6.2条款的要求。

注:若采用交流220V供电,产品安全性还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4.3、4.4.4、4.4.9条的要求。

8 增强和任选(通信模块)

报警信号采用通信模块传输的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增强和任选功能应符合GB 10408.1《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9条的要求。其中使用无线传输的发射频率应在314-316MHz、430-432MHz、433.00-434.79MHz,占用带宽不大于400kHz;或发射频率在779-787MHz,发射功率限值均为10mw(不包括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使用的专用频率)。

七、磁开关入侵探测器

1 结构、标志

1.1 结构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结构应符合GB 15209-2006《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第5.2条的要求。

1.2 标志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应符合GB 10408.1-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7条的要求。如果无法在磁开关入侵探测器上标志上述内容,则应在使用说明书中给出。

2 性能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探测间隙、接触电阻、耐退磁、触点过载性能应符合GB 15209-2006《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第5.3条的相关要求。

3 接口能力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接口能力应符合GB 10408.1 -2000《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5条的要求。

4 环境适应性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干热、低温和振动试验应符合GB 15209-2006《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第5.4条的相关要求。

5 安全性

5.1绝缘电阻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绝缘电阻试验应符合GB 15209-2006《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第5.3.3条的相关要求。

5.2阻燃

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阻燃试验应符合GB 15209-2006《磁开关入侵探测器》的第5.3.4条的相关要求。

注:若采用交流220V供电,产品安全性还应符合GB 16796-1997《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第4.4.3和4.4.9条的要求。

6 增强和任选(通信模块)

报警信号采用通信模块传输的磁开关入侵探测器,增强和任选功能应符合GB10408.1《入侵探测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第6.9条的要求。其中使用无线传输的发射部分的性能检测应按“附加特性”处理,发射频率应在314-316MHz、430-432MHz、433.00-434.79MHz,占用带宽不大于400kHz;或发射频率在779-787MHz,发射功率限值均为10mw(不包括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使用的专用频率)。

入侵探测器产品3C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252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