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知识点梳理

2023-11-01 15:50:47  来源:企业管理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一、什么是FMEA

确认潜在的失效模式并评价其产生的效应;

确认失效模式对客户所产生的影响;

确认潜在的产品/过程失效原因;

确认现有控制产品/过程失效的方法;

确定排除或降低失效改善方案;

设计之前预先进行风险分析,确保设计水平。

FMEA 的英文全称是 Failure Mode & Effect Analysis ;

FMEA 的中文意思是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

失效模式 (Failure Mode):  指制造过程无法达到预定或规定的要求所表现出的特征;如:坏品、不良设备状况等;

效应 (Effect):  指失效模式对客户(包括下工序)所造成的影响;

FMEA 是一种用来确认风险的分析方法,它包含:

二、FMEA的特点

分析失效模式;确定失效原因;评估失效效应;

将“失效的严重性、失效发生的可能性、失效检测的可能性”这三方面进行量化;

确认改善效果。

三、FMEA的作用

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其影响;

确定能够消除或减少潜在的失效发生的改善措施。

控制工具:

设计控制 / 生产控制 / 过程控制;

风险性分析工具;

管理工具:

哪一种失效会发生?         Failure mode

发生后会造成什么影响?  Effect

其影响的严重性有多大?  Severity

是哪一种原因导致失效?  Cause

失效发生概率?                Occurrence

当前工序控制方法?Current Process Control Plan

检测失效的能力?             Detection

风险优先指数?         Risk Priority Number (RPN)

改善方案?                       Recommended action

FMEA 是 一种统计工具:

FMEA 可帮助我们量化确认:

四、风险优先指数(RPN)

RPN 评估

理解或行动

1 < RPN< 50

对产品有较小的危害

51 < RPN <100

对产品有中等的危害,需进一步改善

101 < RPN <1.000

对产品有严重危害,需深入调查分析

五、FMEA的应用范围

设计时间的FMEA (DFMEA---Design FMEA):

如新工序的设计,我们可以预先进行DFMEA,尽可能周全地考虑产品规格,工序操作水平、工序能力等诸多因素,使工序符合规定的要求。

生产过程的FMEA (PFMEA---Process FMEA):

针对工序间的主要坏品,可运用 PFMEA 作量化分析,在影响坏品产生的诸因素中,哪一个系统原因影响最大?是否主要原因......其它,如 CPk 低、生产过程异常等等都可以通过采用 PFMEA 直观地找出主要原因,进行改善达到应有的效应。

设备维护的FMEA (EFMEA---Equipment FMEA):

如新设备的投入运行,我们亦可以预先进行 EFMEA,分析、考虑由于设备可能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及可靠性问题等原因,预防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因素;现有设备、特定的一种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设备故障等均可采用FMEA进行改善,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六、FMEA的程序步骤:

七、FMEA计分标准:

 

严重性(S): 对应于某潜在 失效效应的严重程度。

发生概率(O): 对应于原因与失效模式比例的评估

测试性(D): 在客户方发生失效的可能性的等级。

1

对工序或客户无影响

极为少< 1 in 1.500.000

可靠的测试控制
2 客户可能忽略的失效

小概率 1 in 150.000

比较可靠的测试控制
3 对性能有微小影响

失效较少 1 in 15.000 

良好的测试控制
4 对性能有较小影响

微量失效 1 in 2.000

测试控制

5

对性能有影响

偶然性失效 1 in 500

不完全的测试控制

6

工序/产品性能会降低但安全

一般 1 in 100 较低水平的控制
7 工序/产品性能会降低 较多 1 in 50

低水平的控制

8

很严重以致不可修复或无法使用

大量 1 in 10

难于控制

9

非常严重 (带有

警报提示的影响)

非常多 1 in 5

很难控制

10

安全性或可靠性故障(不带有警报提示的影响)

几乎全部 >1 in 2

几乎无法控制

八、评估影响的严重程度

九、评估失效发生的可能性

十、评估检测失效的可能性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