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认证

浅析数字化转型期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要点

2023-11-26 14:19:24  来源:《质量与认证》杂志 2023年11月刊  ISO9001认证领域原创作者:丁有如 伍斌 贺羽  浏览:3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组织质量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能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转型期的组织也面临着“数字化技术与质量管理应用场景匹配难”“组织文化适应难”“持续改进变更难”等问题。组织管理转型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本文浅析数字化转型期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要点,为组织实现数字化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处于转型期的组织或准备转型的组织应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具有较高的成本,以及面对转型带来的风险,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性与数字化转型知识相结合,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局性视角看待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转型目标与质量目标融合,建立业务部门与信息化部门间的良好沟通模式,落实PDCA闭环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变革特性,向成功的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迈进。

一、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在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中,策划的充分与否决定着数字化技术与质量管理应用场景的匹配度。策划不充分的情况通常会发生在数字化技术能力薄弱的中小型组织中,通常是由于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到位、数字化技术知识欠缺导致管理要求与数字化技术(尤其是信息管理系统)关联程度较低、转型组织架构不完整、PDCA未形成闭环等问题。

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到位将导致数字化工具所服务的质量目标不明确,组织需充分考虑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方及其要求,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化工具评价制度,对数字化工具搭建过程进行控制。

组织欠缺质量管理知识将导致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缺乏全局性。组织可将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整体进行分析,将财务核算与生产运营过程紧密联系,从财务数据反映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例如:由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明确生产各工序的工时测算方法,配合信息化系统的报单功能,明确成本中心的指向,促进降本增效,支撑采购、生产周期的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内的关键控制点设置要尽可能充分,对常见的质量管理中的风险进行预警。组织可引导多部门间进行充分沟通,使数字化部门具有质量管理思想,使质量管理人员了解相关数字化应用,以全面、充分地对数字化体系进行策划。

数字化技术知识欠缺体现在引入数字化技术时容易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没有将应用部门的意见体现在数字化管理体系中,后续使用时发现无法满足工作,却又难以变更或要付出高昂的变更成本。怎样减少引进数字化工具时不必要的浪费,是数字化技术人员和采购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可以运用ISO 9001中“供方控制”的思想实现,如信息管理系统应随着组织的业务流程变更不断迭代。降低其难度的前提是在基础数据库构建时,即将属性构建得尽可能全面,以减少属性字段的变更,而属性字段的设计源于信息系统使用部门自身对业务场景的理解,所以信息化部门应与使用部门对属性字段、流程逻辑等要素进行联合策划和评审,使后期数据迁移、流程逻辑变更时,压力更小、成本更低。数字化部门应具备类似的基础技术知识,并了解技术发展,以避免落入数字化转型的成本陷阱。

二、​​​​​​​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方面的文化。组织成员需了解组织数字化工具是如何赋能质量管理的,需具有数字化与质量管理融合持续改进的意识和对数字化工具进行意见反馈的途径。组织内部可推选数字化代表参与数字化小组,负责本部门技术变更需求的提出、管理及跟进。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组织可利用系统加强知识管理,对过程数据进行系统地收集,然后进行数据建模,通过数据分析,支撑持续改进。另外,对于人员流动频繁的组织,健全数字化工具使用培训制度是必要的,同时也可以在供应商控制中加入持续培训的要求。

各系统模块间的数据是否能保持一致性,对组织的决策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尤为重要。信息管理系统间不互联互通,数据转移靠人工录入,系统间模型、数据不统一,将带来冗余的工作量、错误的分析结果。信息管理系统可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减少沟通成本。此外,为使系统模块间逻辑衔接顺利,可在集成系统的搭建与前期规划、使用过程中考虑沟通对象、沟通时机、沟通频率、沟通方式与沟通内容,并采用过程方法分析“输入”与“输出”。

三、​​​​​​​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与改进

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变革,组织应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之中,形成闭环。组织也可在内部审核时,评审信息化系统是否体现了改进的过程,是否实现了系统化的闭环管理;利用数字化工具是否提升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工作效率;利用数字化工具是否加强了内审、管理评审结果的统计、分析等。

授权质量管理人员应对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且具有发现系统在质量提升方面的风险及机遇的能力,并协同质量相关部门促进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过程及数字化管理工具的持续改进,促使组织降低质量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信息管理系统内的数据应可支持体系的检查与改进,财务指标是结果导向的,“结果”是由“过程”导致的,不应忽略过程数据,应建立过程指标。例如:对顾客反馈分析,不应停留在“所造成的财务损失”层面,还要对“顾客满意”达成的过程要素、造成不合格的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纠正措施的归纳,形成对应的预防措施。另外,可设置问题标签,通过标签识别自动将问题推送至相关岗位,从问题发生源改进,避免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同时,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知识库,指导相关岗位工作,统一归口记录常见的风险、失误、错误。

信息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工具作为质量管理的“资源”,与其持续改进高度相关,建议组织策划数字化工具优化计划,明确何时应对数字化工具进行优化、变更。此外,建议组织定期对数据模型、过程模块、业务流程进行评审,定期收集数字化工具需求,并根据策划对数字化工具进行迭代优化、版本升级,并要求软件商提供易变更的系统,开放变更权限。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