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孟潭,权大师的创始人。自创立至今,权大师共融资了2个亿,我们把这些钱都花在了全球商标数据以及系统平台的产品研发上,之所以敢在商标数据和系统上投入这么多,是因为我一直坚信:对于企业而言,商标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可能比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更重要的无形资产。既然贝壳、瓜子这样基于房产或汽车数据的平台价值巨大,那么逻辑上,商标数据平台未来也一定可以有价值。
最近一年,我为了推广权大师的多普勒商标资产管理系统以及权大师的商标搜索专业版——权搜,我走访了很多企业。
在这一年的企业走访中,发生了很多触动我的事情。尤其让我感受到困惑和焦虑的是,明明商标行业是一个很大很有价值的行业,但商标从业者和企业CEO之间的想法却差距十万八千里,这让我特别希望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企业商标管理工作的想法。
首先跟大家分享几个见闻:
见闻一:商标负责人外看光鲜亮丽,背后薪资实则一言难尽
一个新兴行业、商标申请量超过万件的头部公司,他们的商标工作负责人(在供应商眼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核心角色),我们都以为他的薪资待遇至少五六十万,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月收入也不过万元而已。
见闻二:一味的简单与重复,让商标总监辞职开起了咖啡店
一个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商标总监,居然决定辞职去开咖啡店。虽然在外人眼里,她有着大厂的背书和行业靠前的薪酬福利,可是在她看来,商标是一个重复枯燥的法律流程工作。这份工作只需要沟通、服务好产品部门或市场部门的需求,具体工作交给靠谱的代理机构就行;后来她为了给自己找事情做,也为了给公司降本增效,她甚至辞去了部分代理机构,无论是基础业务还是诉讼业务,都自己上。一开始还有一点新鲜感,一年后感觉也没有什么挑战;再想一想,钱也够花了,自己的咖啡梦还没有实现呢,于是干脆辞职吧~
见闻三:顶级公司的商标部门不被认可,被迫放弃大好平台
一个超头部内容公司,旗下签约了不少网红达人,靠内容和直播带货赚钱,公司配置有法总以及商标专员负责商标工作,一年新增的商标数量超过千件。
刚开始见到公司CEO时,我发现CEO对法总和商标工作没有表现出认可和熟悉,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CEO知识产权意识不够,对商标工作并不重视。
既然见面了,我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认为除去常规的内容版权资产外,这家公司未来可能最大的资产可能是商标权,具体包括:
1)参考李子柒的事件,如果能将达人和网红的人设商品化(对达人网红的网名也提出了有识别性可注册的要求),以商标的方式固化下来,在流量期品牌化,未来的收益里就可以多一份商标许可或者自营产品的收益;
2)目前保有的一些网红名称的商标,基本都注册在与直播服务相关的类别,但实际上网红商品化最重要的类别应该是产品,特别是与网红人设一致的产品,这其实是对商标注册理解的错误;
3)目前的流量和用户认知多在单一网红达人,应该学习东方甄选,尽快建立C端用户对公司渠道的认知,减少对单一网红达人的依赖,这就要求公司尽快布局渠道商标品牌。
当CEO听完我的观点后,当场表示非常认可并要求执行。更令人意想不到地是,CEO还当着我和法务部门的面,强烈表达了对法务商标工作的不满。
他认为公司需要的是有能力在公司业务层面提出商标工作建议的法务,而不是仅仅是按照他的要求去注册商标、以及给他反馈代理机构基本处理结果的法务。否则法务人员看似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但是价值感却很弱。这事情之后,法总和商标专员不堪压力,离开了公司,非常可惜地错失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平台。
见闻四:CEO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说服,但企业商标人员却说服不了自己的CEO
一家年营收最高的时候超过10亿的消费品公司,公司CEO自认非常有商标意识。早在创业之初就花大价钱买下了现有品牌的核心类别商标,他和他的法务都认为商标工作就算做完了,公司商标也没有什么问题了。
然而,在他们决定要发新产品,想给新品牌取名为“现有品牌+**”时,发现大量类似商标已被注册并且部分确权时间超过5年,这时CEO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初,在为解决这些事情做预算时,CEO一咬牙一年30万,他觉得给的预算已经很高了,然而法务人员却表示没有办法在给定预算内解决问题,CEO表示难以接受。
这时, CEO找到了我。CEO和法务去机场接我时,我在路上闲聊地询问起公司发展情况,接着我问道:“您觉得你们公司最贵的资产是什么?” 法务抢先回答:“我们在这个城市有三个工厂,在**城市还有一个工厂,在**城市有一个设计中心,这些都是我们公司重要的资产……” 但CEO立刻制止道:“不对,最贵的资产是我们的品牌,我们在客户心目中是我们所在品类品质的代表;只要品牌在,工厂在哪里,是不是自己的都不重要……” “那,您认为在营收超10亿的情况下,您的品牌值多少钱呢?”我追问到。“在资本市场至少30亿吧!” CEO很自信地回答。“价值30亿的资产,仅年投入30万维护商标,这个任务就艰巨了;那您觉得如果花300万维护,相对你30亿的品牌资产来说,贵不贵呢?” 我继续追问。CEO笑了:“怎么被你一说,感觉这钱花得这么值了呢”。
当我们都是从专业角度跟老板去谈商标价值的时候,老板是没有感知的,只会一味的缩减你的经费预算。但如果我们能将对标转换到一个更高的衡量尺度,结果可能就有所改变。现在,这家公司不再以专业的视角,而是以品牌资产维护的视角看待其商标的管理,对核心品牌保护的目标性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
以上几个见闻,给我的感触是:企业CEO是理解商标的商业价值的,对于像我这样的人, CEO是极其尊重和认可我的价值。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身处企业的商标管理工作者总感觉自己在公司和老板眼里没有价值感呢?
这不得不让我思考是:“到底是这个行业真没有价值,还是我们知产行业的人没有把价值做起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商标行业的本质是什么?商标行业的本质到底是专业服务,还是一个商业服务。
我相信这个行业90%的人都会回答:商标行业是一个专业服务行业。但是我的观点是:商标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商业服务行业。企业商标工作最大的价值不是申请一个商标、递交几个评审案件、或者打几场官司;它最大的价值更应该是:理解商标是如何支撑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每个阶段要做哪一些商标工作来支撑企业的发展;至于如何做,这仅仅是一个调配资源、识别资源的过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常常会用另一个例子告诫自己、告诫权大师的小伙伴以及与我们合作的客户。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的车间突然无法正常工作了。为此,福特公司请来了电机工程师、发明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要了一张席子铺在电机旁,聚精会神地听了3天,然后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时,最后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了“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 人们照办了,令人惊异的是:故障竟然排除了!
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 1万美元?就只简简单单画了一条线!当时福特公司最著名的薪酬口号就是“月薪5美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待遇,以至于全美国许许多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为了这5美元月薪从各地纷纷涌来。
斯坦门茨看大家迷惑不解,转身开了个账单: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福特公司经理看了之后,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
看到这里,我们需要问自己:你愿意做那个把时间花在知道在哪里画什么线的人,还是做那个画线的人呢?
非常可惜,现实中,我看到的是企业商标管理人员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画线”能力——总是喜欢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类商标法律专业知识。并不是说不应该学习这些知识,但我认为身处企业的IPR,不应该沉迷于这些知识。商标法律专业知识仅仅是企业商标管理人员的一个工具而言,甚至都不是一个决定性工具,我认为,企业商标管理人员更应该掌握的工具是商业化思维的能力。
再举一个例子:一行业头部公司的法务部门,他们一直想在商标许可工作里做出成绩。为此,他们学习行业世界标杆企业,将品牌许可给雨伞、服装、日用品等厂家,同时也在自己的用户网站上出售许可生产的产品,但发现销量寥寥。他们非常困惑,场景完全一样,为什么效果差异如何大呢?
在我们的交流的一开始,我就问他们是否思考过商标许可的目的是什么?是以许可费收费额度做最重要的考虑?还以提升主营产品的销量、增强现有客户的粘性为考量?还是以潜在客户群为目标,扩大品牌营销力?
最后我们会发现,表面上看都是商标许可的动作,但是当企业的商业目标不同时,许可的品类、定价、宣传的通道都是不同的。一旦脱离对商业目标的思考,就好像没有漫无目的地远行,成功也只能靠运气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如果法务部或商标管理部门只能贡献商标许可授权书的起草或者登记,价值链当然是极低的。但如果法务部可以根据公司当前的企业战略给出商标许可的方向性建议,并且结合商标数据情报,给出公司样本案例的分析,那价值就大有不同。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说了,专业内容的掌握还有渠道可寻,因为每天每周都有大量的专业培训内容在行业里发生,但商业知识我们商标从业人员学得会吗?就算学得会,哪里有可以供我们快速学习的通道呢?
为此,就像2015年我们首次提出要实现商标全流程智能那样,2024年,我又想做一件看起来可能很疯狂的事情。我希望能帮助企业商标从业者理解和掌握企业商标战略所需要的商业知识,以及基于这些商业知识如何快速地聚焦企业商标工作的核心内容。
我坚信,只要理解了商标的商业价值,我们就一定可以让CEO和企业看到我们自身的价值。
为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从专利代理人出身,然后到企业做IPR,再到美国硅谷留学,回国后躬身入局创业开代理所,到了2014年我坚信AI和数据一定能够变革知识产权行业,所以创立了权大师。近10年间我还跟很多创业者和CEO进行面对面交流,我深刻的感受和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尤其是最近3年,我去了很多企业跟IP部门从业者进行交流,我更是看到了很多企业IP从业者遇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