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19502015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 31950-2015)是2016年1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归口于全国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 31950-2015)规定了企业诚信管理的原则和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从策划、支持过程、管理实现、检查与分析和持续改进几个方面,阐述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从构建、实施、运行到审核的实现方法。该标准适用于:①通过实施诚信管理体系寻求优势的企业;②对存在利益关系和参与信用活动寻求信任的企业;③评价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内部或外部人员和机构;④对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提出建议或提供培训的内部或外部人员。
编制进程
更名
在该标准立项名称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研制过程中,经过专家研讨,认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内容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提出的企业诚信制度建设的要求难以契合,使得社会信用标准体系的完善性、应用性受到限制,因此把该标准名称更改为“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成立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3年7月,《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成立暨《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使《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更具有适用性,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组建时特别重视吸收企业管理专家、信用管理专家、国家各相关部门等领域专家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使得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组成更具代表性。
标准计划
2013年8月1日,国家标准计划《企业诚信管理体系》(20130418-T-424)下达,项目周期24个月,由TC470(全国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该计划已完成网上公示、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工作。
形成标准草案稿
按照工作计划安排,标准主要起草人在第一次标准起草工作组会议之后,首先向标准起草工作组全体成员散发了标准草案稿初稿,征询修改意见。标准起草工作组全体成员在标准草案稿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整理并形成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标准草案稿。
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次专家讨论,在《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标准草案稿的基础上,标准起草工作组就起草组内各成员对标准草案稿的修改意见和相关专家意见再次进行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征求意见稿。 [3]
发布实施
2015年9月21日,国家标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 31950-2015)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16年1月1日,国家标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 31950-2015)实施。 [2]
制定依据
国家标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 31950-2015)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GB/T31950认证的监督评审内容
GB/T31950认证的监督评审是对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定期检查,以确保企业继续遵守《GB/T31950-2015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且其诚信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得到了维持。以下是监督评审可能涵盖的主要内容:
1.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
企业需要确保其诚信管理体系在证书有效期内持续运行,并根据情况进行更新和改进。这包括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检查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
2.法律法规的遵守
企业需要持续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不得有任何违法、失信行为。这是获取和保持GB/T31950认证的基础。
3.诚信文化的培育
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提升员工的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这包括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诚信理念,促进诚信行为的养成。
4.诚信信息的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诚信信息管理系统,记录企业诚信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
5.诚信风险管理
企业需要定期进行诚信风险识别与控制,以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这包括对企业的业务操作、制度安排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6.认证标志的使用
企业需要按照规定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不得有任何违规行为。这是对认证结果的一种尊重,也是企业诚信形象的一种体现。
7.监督审查的配合
企业在接受监督审查时,需要积极配合认证机构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文件和信息。这是企业保持认证资格的重要环节。
通过监督评审,企业可以不断自查自纠,确保其诚信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