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当上质量经理岗后,一定要会检查工作

2024-08-06 21:22:59  来源:企业管理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0

管理者都认为,优秀的员工,突出的工作都是管理出来的,当然这说的也没错,颜颜老师得加上一句,单靠的管理哪够,我认为得加上一句,成为管理者后,一定要学会检查工作,特别是质量经理这个岗位!

我发现很多厂里的中层管理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明明布置下属的任务和计划安排,发现他们就是不按照你说的执行。最后追究责任来,中层经理都会怼一句,我安排了啊,我强调了很多遍啊,他们不执行。

记住,人天生都是懒惰的,如果你的下属能够完完整整的按照你说的去执行,这证明下属比较自觉,但是企业里自觉的员工少之又少!那我们该怎么去做呢?就是‘检查’

Number 01 .质量经理检查下属工作常见的误区

1. 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

之前我们厂里在一段时间内产品合格率较高,但一次突发的质量事故暴露出大量潜在问题。质量经理在复盘时发现,之前的检查只注重合格率,对过程控制不够严格,波动比较大,没有去做检查,导致了隐患的积累。

对策:建立全面的过程管理体系,定期审查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质量标准。

2. 频繁干预,缺乏信任:

一位新任质量经理在检查过程中频繁修改下属的工作细节,导致下属工作积极性下降,并逐渐失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策:质量经理应信任并赋权给下属,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支持,而不是频繁干预。通过培训和沟通,提高下属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3. 忽视沟通,缺乏反馈:

某次检查中,质量经理发现多个质量问题,但没有及时与下属沟通,直接发布整改通知。下属感到困惑和不满,整改效果不佳。

对策: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检查过程中及时与下属沟通问题所在,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在反馈中注意方式和方法,鼓励下属积极参与改进过程。

4. 标准不统一,检查不系统:

一位质量经理在不同项目中使用不同的检查标准,导致检查结果不一致,无法有效比较和改进。

对策:制定统一的检查标准和流程,并在所有项目中严格执行,确保检查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Number 02 .质量经理检查工作的有效方法

1. 制定明确的检查标准和流程:

具体措施:根据ISO 9001等国际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检查标准和流程,并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并遵守。

2. 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工作过程:

具体措施:质量经理应定期深入生产一线,观察工作流程和操作细节,并通过记录和数据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点。

3. 定期与下属进行面对面沟通:

具体措施:安排定期的沟通会议,与下属讨论工作中的困难和需求,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支持。

4. 采用多种检查工具和方法:

具体措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现场巡视、抽样检查、数据分析、客户反馈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全面评估下属的工作表现。

5.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具体措施:在检查结束后,制定反馈报告,详细说明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与下属共同制定改进计划,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Number 03 .质量经理复盘检查的结果

1. 分析检查数据,找出共性问题:

具体措施: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检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和趋势,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 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

具体措施:定期组织复盘会议,总结检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将经验教训纳入公司的知识库。

3. 制定改进计划,落实责任:

具体措施:根据检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明确每个改进措施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定期跟进进展情况,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落实。

4. 培训和指导,提升团队能力:

具体措施: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团队的质量管理能力。同时,鼓励团队成员分享经验和知识,共同进步。

Number 04 .更多关键点

1. 树立质量文化:

具体措施:通过公司内部宣传和培训,树立“质量第一”的文化,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质量标准和规范。

2. 激励机制:

具体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励在质量管理中表现突出的员工,激发全员的质量意识和积极性。例如,设立质量奖、评选优秀质量团队等。

3. 持续学习和提升:

具体措施:质量经理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术,参加专业培训和行业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为团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质量经理不仅能够有效检查下属的工作,还能不断提升整个团队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最终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多说一句,只要你务实,别干虚的,这个团队最起码它会有它存在的价值......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