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管理者会鼓励结果而非过程。
1. 鼓励加班的团队文化:这会形成工作量导向的无用功文化
职场如战场,老板们的焦虑感可不是盖的。咱们都知道,老板压力山大,尤其是半夜还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人生那种。于是乎,他们就希望手下小弟小妹们拼命三郎附体,这样才觉得自己花出去的银子物有所值,也才能缓解一下内心的小紧张。
每当看到有小伙伴在加班,老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夸奖,顺便敲打一下那些懒洋洋的家伙。但问题来了:你鼓励啥,就会收获啥。鼓励加班,结果就是一堆工作量。然而,咱们真正需要的难道是工作量吗?NoNoNo,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结果!
举个栗子吧,有个朋友在创业公司工作,天天晒加班,你以为他是真的爱岗敬业?错!人家只是在向老板示好而已。员工们可精明了,他们知道怎么取悦老板,怎么给自己捞好处。
所以,别以为看到员工加班就觉得找到了组织。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在假装努力,给你灌点“鸡汤”,而你却傻傻地以为自己多年的“鸡血”终于见效了。实际上,你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无用功。
对于体力劳动者,多干一小时确实能多出成果。但对于脑力劳动者,你让他们多加班,不一定能多产出。因为他们脑子里的活儿,你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此,聪明的管理者会鼓励结果而非过程。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想尽办法去达成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时间。
2. 花很多时间进行团队建设:团队氛围跟团队绩效并无关系
团队建设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它和工作绩效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有些公司,员工们天天聚在一起,讨论的不是工作,而是今天中午吃啥、周末去哪儿high。这种看似欢乐的气氛,却往往伴随着工作效率的低下。
而有些公司,看起来冷冰冰的,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干,似乎没啥人情味。但就是这样的团队,效率出奇地高。
很多管理者喜欢搞团建,觉得这样能增强团队凝聚力。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懂得如何高效沟通,完成任务,不需要先通过团建来建立友谊,再依靠友情来推动工作。
在某些压力大、节奏快的行业中,那些追求权力和成就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他们喜欢独自思考,追求高效,不喜欢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社交上。
所以,下次当你准备拉着团队去酒吧狂欢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真的能让团队更高效吗?
3.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有,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HiPo(High Potential),这个词在企业管理中意味着高潜力人才。但现实中,有些管理者却过度依赖某个“关键”人物,导致资源分配失衡,影响团队整体发展。
其实,如果一个管理者觉得某个员工不可替代,那可能是因为:
这个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超出了实际水平;
员工的存在掩盖了某些管理上的漏洞;
或许是管理者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记住这句话: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有,那就说明你的团队或者管理方式有问题,需要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