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的五个成熟度等级分别是什么级别
CMMI的五个成熟度等级自低向高分别为初始级(1级)、管理级(2级)、定义级(3级)、量化管理级(4级)、优化级(5级),以下是具体介绍:
初始级(1级):过程不可预测且被动。企业对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开发环境。工作虽然可以完成,但通常会伴随着项目延期或超预算,最终的产品质量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企业无法保证在实施其他项目时得到同样的效果,并且对项目实施人员有很大的依赖性。
管理级(2级):实施项目层管理。企业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在项目实施上能够遵守既定的计划与流程,有资源准备,权责到人,对项目相关的实施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对整个流程进行监测与控制,并联合上级单位对项目与流程进行审查。二级水平的软件组织对项目有一系列管理程序,避免了软件组织完成任务的随机性,保证了软件组织实施项目的成功率。
定义级(3级):主动而非被动。企业已经建立了组织的标准过程,不同的项目可对组织的标准过程进行裁剪,建立适宜的项目过程来开发软件产品。与管理级(2级)相比,定义级(3级)基于对过程活动的了解,以及对过程、产品与服务的详细度量,可更主动地管理过程。如此一来,软件产品的生产在整个软件过程是可见的,企业便能够保障项目的完成质量。
量化管理级(4级):可衡量且可控制。企业的项目管理不仅形成了制度,而且对管理流程也做到量化与数字化管理。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过程绩效的详细度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企业能够识别项目过程中的瓶颈和改进机会,确保项目质量和性能的量化目标,降低项目在质量上的波动。
优化级(5级):稳定且灵活。优化级(5级)是CMMI的最高级别。在优化级水平上,企业专注持续改进,通过创新和最佳实践的应用,不断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对以往项目中的数据的统计分析,企业能够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主动地改善流程,达到最佳优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