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低碳产品认证范围全解析:行业清单、界定标准与动态扩展指南
在全球碳治理加速推进与国内 “双碳” 目标深化实施的背景下,低碳产品认证范围的科学划定成为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2025 年 7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首批 17 类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目录,标志着我国低碳产品认证范围进入规范化扩容阶段。作为连接低碳产品认证标准与企业实践的核心纽带,认证范围的界定直接影响企业减排路径选择与市场竞争力构建。本文将系统解读低碳产品认证范围的体系架构、重点行业覆盖特征、动态调整机制及国际衔接策略,助力企业精准把握认证边界,充分释放低碳转型价值。
节能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下的认证范围体系构建
低碳产品认证范围并非简单的产品清单罗列,而是基于节能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形成的 “政策导向 — 标准支撑 — 行业适配” 三维体系。2025 年这一体系已发展为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动态管理框架,为企业提供清晰的认证边界指引。
认证范围的政策依据与划分原则
我国低碳产品认证范围的划定严格遵循 “双维度四原则” 体系。政策维度以 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为基础,结合 CNAS-SC24 认可规范中的能力要求,形成技术基准;实施维度则依据产品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产业影响力和消费关联性四大原则,优先纳入高耗能、高排放且具备减排空间的行业。这种划定逻辑既保证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又体现了中国产业特色。
2025 年首批试点认证目录的发布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17 类产品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品占比达 47%,光伏组件、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占 23%,纺织、家电等消费品占 30%。与 2010 年首批仅包含 4 类家电产品的认证范围相比,当前范围更注重产业链协同减排效应,形成了 “重点突破 — 关联带动 — 全面推进” 的扩展路径。某认证机构数据显示,纳入认证范围的产品平均碳排放强度较未纳入产品高 3.2 倍,印证了范围划定的精准性。
认证范围的层级结构与边界特征
低碳产品认证范围呈现清晰的 “行业 — 产品 — 工序” 三级层级结构。在行业层面覆盖黑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纺织等 12 个国民经济门类;产品层面细化到具体品类,如钢铁行业包含宽厚板、线材等 11 类产品;工序层面则明确需核算的关键环节,如水泥行业需覆盖生料制备、熟料煅烧等 6 道核心工序。这种精细化划分使不同规模企业都能精准定位自身产品所属范围。
范围边界的界定采用 “生命周期导向” 原则,根据产品特性分为三类:一是全产业链覆盖型,如钢铁产品要求从铁矿石开采到成品出厂的完整链条核算;二是生产 + 使用双阶段型,如光伏组件需同时计算生产碳排放和使用阶段减排量;三是核心工序聚焦型,如纺织品重点核算印染和定型环节。某光伏企业实践显示,正确界定范围边界可使碳足迹核算准确率提升 28%,避免因边界模糊导致的认证偏差。
行业类别 |
包含产品种类 |
核心核算边界 |
主要依据标准 |
黑色金属冶炼 |
宽厚板、线材、无缝钢管等 |
矿山开采至成品运输 |
GB/T 32151.2-2024 |
电气机械 |
光伏组件、锂离子电池 |
生产制造 + 使用阶段 |
GB/T 24067-2024 + 行业 PCR |
建筑材料 |
水泥、人造板、木质地板 |
原料获取至产品出厂 |
GB/T 32151.3-2024 |
家用电器 |
房间空调器、计算机 |
核心部件生产 + 整机装配 |
GB/T 32151.10-2024 |
纺织业 |
棉织物、化纤面料 |
纺纱至印染工序 |
T/CNTAC 65-2024 |
与相关认证范围的协同关系
低碳产品认证范围与节能产品、绿色产品认证范围形成互补协同的关系。三者在覆盖行业上存在 65% 的重叠,但核算重点各有侧重:节能认证聚焦能源利用效率,低碳认证强调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绿色产品认证则涵盖环保、健康等综合指标。2025 年新规特别建立了范围互认机制,通过低碳认证的产品在申请绿色信贷时可简化节能评估流程。
这种协同关系为企业带来实质便利:某家电企业的空调产品同时通过三类认证,其认证范围的协同采信使整体审核周期缩短 40%。但需注意范围差异点:节能认证范围不包含使用后的废弃处置环节,而这正是低碳认证的必填项;绿色产品认证范围中的有害物质限值要求,在低碳认证中仅作为参考指标。企业需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适配的认证范围组合。
重点行业低碳产品认证范围深度解析
不同行业因生产特性差异,其低碳产品认证范围呈现显著的特异性特征。2025 年试点目录的 17 类产品已形成覆盖高耗能、新能源、消费品等领域的多元化范围体系,每类产品都有明确的边界界定与核算要求。
高耗能行业的认证范围特征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的认证范围体现 “全链条、强管控” 特点。以钢铁行业为例,其范围不仅包含传统的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环节,2025 年新增了废钢预处理、钢渣综合利用等辅助工序,要求企业对占总排放 1% 以上的 13 个工序进行单独核算。某钢铁集团按新标准范围核算后发现,过去未纳入的铁水预处理环节占总排放的 8%,通过工艺优化每年可减排 CO₂ 12 万吨。
水泥行业的范围界定特别强调燃料替代的影响,要求将生物质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的碳排放纳入核算边界。实施规则允许采用 “质量平衡法” 分配混合燃料的碳排放,但要求替代比例超过 30% 时必须单独申报。某水泥厂通过将认证范围扩展至燃料采购环节,成功核算出生物质燃料带来的 15% 减排量,获得认证机构认可。
这类行业的范围管理需注意三点:一是实时跟踪行业专项标准的范围调整,如 GB/T 32151 系列标准每年更新的工序清单;二是建立覆盖上游供应商的范围数据采集体系;三是关注碳捕集等新技术对范围边界的影响,2025 年标准已明确 CCUS 技术的减排量可纳入范围核算。
新能源产业的认证范围创新
光伏组件、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认证范围呈现 “全生命周期净减排” 的特色导向。与传统产品不同,其范围不仅包含生产制造阶段,还需延伸至产品使用阶段的减排效益评估。标准要求光伏组件需计算从硅料提纯到组件回收的完整周期,并证明产品在 3 年内可抵消生产阶段碳排放。某企业的 HJT 光伏组件通过优化范围核算,将电站建设阶段的绿电使用纳入减排量,使净减排周期缩短至 2.8 年。
锂离子电池的认证范围采用 “模块化” 划分方法:核心模块包含正极材料、隔膜等关键部件的生产;扩展模块涵盖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可选模块则包括储能系统的碳排放抵消。这种灵活范围设计使不同类型企业可根据产品定位选择核算边界。某动力电池企业选择全模块认证后,其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采购招标中获得额外加分,印证了范围策略的市场价值。
新能源产品范围管理的关键在于动态数据更新:一是建立生产工艺数据库,跟踪硅片切割、电池片烧结等工序的碳排放变化;二是定期更新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尤其关注绿电比例变化对范围核算的影响;三是与下游应用企业协同收集使用阶段数据,确保净减排计算的准确性。
轻工业与农业的范围简化路径
纺织、家电等轻工业产品的认证范围实施 “核心工序 + 数据抽样” 的简化方案,降低中小企业认证门槛。纺织行业重点管控印染和定型两个高耗能环节,允许对纺纱等低排放工序采用行业平均数据;家电产品则聚焦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范围核算占比可达总排放的 85% 以上。某衬衫企业通过精准识别范围边界,仅核算面料印染和成衣熨烫环节,认证成本降低 52%。
农副产品的认证范围呈现 “从田间到餐桌” 的全链条特色,但采用分级核算机制。基础级范围包含种植 / 养殖和初级加工环节;进阶级增加包装和运输环节;优级则扩展至零售终端。2025 年发布的《农副产品碳标签评级技术规范》特别将有机肥使用、节水灌溉等减排措施纳入范围加分项。四川蒲江爱媛橙通过将生态种植技术纳入认证范围,成功获得二星级碳标签,售价提升 20%。
轻工业和农业企业的范围管理技巧:一是运用 “帕累托法则” 识别核心排放工序,聚焦占比 80% 排放的 20% 环节;二是建立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范围数据共享机制;三是关注消费端低碳行为对范围核算的影响,如家电产品的节能使用指南可纳入减排量计算。
认证范围的动态管理与国际衔接策略
低碳产品认证范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并在国际比对中形成差异化优势。企业需把握范围扩展趋势,做好国内外标准的衔接适配,最大化认证价值。
认证范围的动态调整机制与趋势
我国建立了 “试点 — 评估 — 扩容” 的认证范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范围划定与产业发展相适配。2025 年首批试点目录经过 12 个月评估后,将根据减排效果、数据质量和产业代表性三个指标进行调整,预计 2026 年将新增电子废弃物、生物基材料等 5 类产品。某电子企业通过跟踪范围调整信号,提前 6 个月布局电路板回收工艺优化,在范围扩展后首批通过认证。
范围调整的科学决策依赖于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建立产品碳排放数据库,动态监测各行业排放强度变化;二是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评估范围扩展对企业的影响;三是征求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方意见。2025 年评估显示,光伏组件因减排效果显著(平均降低 23%)将扩大范围至逆变器等配套产品,而某类化工产品因数据质量不达标暂不扩容。
未来范围扩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如物流服务、数据中心等;二是从产品向产业链集群扩展,如汽车产业链将包含零部件、整车和回收环节;三是从实体产品向数字服务拓展,如软件产品的碳足迹核算。企业应建立范围预警机制,重点关注工信部每年发布的《低碳产品认证范围评估报告》。
国内外认证范围的差异与衔接
中国与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低碳认证范围存在显著差异,企业需做好针对性适配。在行业覆盖上,欧盟碳足迹认证范围包含航空燃料、化工品等 26 类产品,我国试点目录为 17 类,差异主要体现在能源产品领域;在边界设定上,欧盟要求包含范围三全部 15 类排放,我国则允许根据产品特性调整,如家电产品暂不包含消费者使用阶段的碳排放。
某出口企业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衔接策略:其钢铁产品在国内认证范围基础上,额外核算欧盟要求的员工通勤和差旅排放,通过 “基础范围 + 补充模块” 的方式同时满足中欧要求,产品出口欧盟时碳关税降低 30%。这种策略既降低了双重认证成本,又确保了数据一致性。
关键差异点的衔接方法:对于范围边界差异,可建立 “范围映射矩阵” 明确对应关系;对于数据精度差异,采用 “核心数据实测 + 辅助数据转换” 的方法;对于评价指标差异,开发双轨制报告模板。中国认证认可协会 2025 年发布的《中欧碳足迹范围差异指南》已提供 12 个行业的转换方案,企业可直接参考应用。
企业的认证范围管理策略
企业有效管理认证范围需实施 “诊断 — 优化 — 跟踪” 的三阶策略。首先开展范围自我诊断,对照试点目录和行业标准,识别产品所属范围及边界要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诊断发现其压铸产品属于 “小功率电机” 关联范围,此前一直误认为不在认证范围内。
范围优化阶段可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合理界定边界,避免过度扩展增加不必要成本;二是识别减排潜力区,如某纺织企业发现认证范围内的印染环节占总排放 65%,针对性采用无水染整技术;三是协同供应链优化,将上游供应商纳入范围管理体系。实施这些措施的企业平均认证效率提升 40%,减排效果提高 25%。
建立范围动态跟踪机制同样重要:一是订阅官方渠道的范围调整公告,如市场监管总局的认证目录更新;二是参与行业协会的范围研讨,提前获取扩容信息;三是与认证机构保持沟通,了解范围界定的实操要点。某光伏企业通过这种机制,在范围扩展至逆变器产品前 6 个月完成技术准备,成为首批获证企业。
低碳产品认证范围的科学划定与动态管理,是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指引。2025 年首批 17 类试点产品的范围界定,既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又兼顾了产业实际情况。企业只有精准把握范围边界,才能有效开展碳足迹核算与减排行动。随着范围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将形成覆盖全产业链、衔接国际标准的动态管理格局。那些能够提前预判范围扩展趋势、科学管理认证边界的企业,必将在绿色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让低碳产品认证范围真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与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