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内很多人在讨论专利赏金猎人的模式。所谓专利赏金猎人就是买家想无效特定的专利,苦于找不到适当的对比文件,通过悬赏的方式发动人民大众的力量,靠人海战术来寻找能够无效目标专利的现有技术。悬赏平台对外公开相关的专利,参与者都去寻找对比文件。找到最合适现有技术的人成为赢家,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
关于具体的模式,笔者在三年前写过相关的文章。
这种模式给人的第一感觉非常好,对专利无效检索,一些特定的对比文件只有本行业熟悉的人才能够了解,比如标准必要专利,许多对比文件都是一些标准会议记录,这些外界很难检索到。还有一些特殊产品相关的专利,对比文件散见在稀有的产品手册中,许多资料甚至都是非数字化的,无疑通过悬赏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搜罗到。
笔者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专利“赏金猎人”。大概在9年前,笔者在印度的时候,一些同事告诉我专利悬赏的平台。说这个平台可以赚钱,而且公司也允许这样的做,因为希望这个平台兴起,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我们是他们的最大的客户,提交的案件就会有更多的专家参与。当时这种模式才刚兴起,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平台上待无效的专利特别多,奖金的数目也高,一般每件专利5000到10000美元。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注册了一下,找到几个感兴趣领域的目标专利,提交了几篇对比文件,一个月后竟然真有文件被评为“4分”,意味着将能获得赏金。而且拿钱非常方便,参与人只要在平台填写自己的银行账号,钱都能按时到账,开始以美元的形式支付,后来可以直接支付人民币。
当时,我只要稍微抽点时间,基本上每个月提交四五篇,都会有一篇能够被评为4分,因为评为4分的专利一般不超过三篇,所以每个月大概能够分到两三千美元的私房钱。关键公司也允许,甚至鼓励大家参与,这对于一个工作不久人的确有吸引力。
但是好景不长,平台吸引的注册用户越来越多,最后多达几万人。渐渐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笔者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找到了最适当的对比文件,每次提交到平台都会显示“duplicate”,这是因为在你提交之前已经有人找到类似的对比文件,重复了,这样你就拿不到钱,白白花费了那么多时间。
随着参与人数的暴涨,重复提交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成百上千的人都盯着同一件专利,场面可想而知。到最后,目标专利一旦公布出来,如果你在一两个小时之后找到适当的对比文件都有可能重复。而且更麻烦的是,平台公布目标专利一般都是在美国时间,在中国看到都是晚上,甚至凌晨,为了能保证第一时间提交对比文件,还得熬夜刷屏守着。关键还有很大不确定性,成本越来越高。笔者根本不敢在上面投入太多时间,基本上都是看到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随便检索下,快速提交,但是这样中奖的几率太低,而且重复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到最后只能放弃了。
笔者以前所在的公司是这家平台最大的客户之一,许多案子在没有合适的对比文件之时也会委托到平台进行悬赏。不少任务都是笔者管理的。这时候我可以深度了解到这种模式的缺陷。
比如笔者管理的几个案子,每个目标专利能够收到多达几百篇对比文件,质量参差不齐,复核这些结果,比自己检索还要浪费时间。这样我们就会逐渐给平台提意见,让提交人明确标注重点对应的部分,如果标注不正确,即使找到相关的对比文件也不能获得奖金。此外,很多人将专利审查员引用的文件直接提交上来,我们又提意见每次将已经知道的文件排除掉,特别是公开的审查员引用的部分。
在这样的规则下,参与者的成本更高了,要在短时间内理解技术,检索分析,还有比对标注,关键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后,可能别人已经提交过了,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了。这就迫使参与者减少自己投入的时间,每次都会挑最容易检索的,那些难检索的基本无人问津。悬赏的专利公布几个小时候,基本上就没有人认真花时间去分析检索了。参与者都把精力集中新发布的目标专利上,而且只会关注很短的时间,因为时间长了,找到了好的对比文件也重复了,毫无意义。
而最成功的专利无效检索是需要检索人员投入大量时间的,是个系统的工程,甚至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对专利无效的商业用途要有全面和系统的理解。无效的用途不同,检索的策略也会有所差别。要对数据极端敏感,论文、宣传手册、会议纪要、甚至视频广告都能成为关键的证据,但如何能想到利用这些数据就是问题,有些数据甚至是非数字化的,比如非常早期的日文文献等,相关书籍等,要找到这些数据,必须有敏锐的数据嗅觉。要对技术脉络的清晰把握。在很多情况下,无效的关键文件可能是你不容易想到的,比如无效一个新一代视频编解码专利的关键证据可能就在一个很早期的电子产品说明书中,但若对相关的技术脉络不了解,是不可能找到的。要对新颖性创造性有深刻理解。专利无效的难点很多时候是在对比文件的识别上,若对相关的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本质不能深刻理解,有可能要找的证据就在眼前,却熟视无睹,或者对比文件稍微做了形式的修改就认不出来。
做到这些都需要检索人员非常专业,而且沉下心投入大量时间。
但这种众包悬赏的模式只能迫使检索人员浅尝辄止,最后就是碰运气。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获奖几率越来越低。随后几年,越来越多的平台参与到这种模式当中,也做了不少创新,比如设定定制化的私人项目,建立专业领域的专家团队,给重复提交者提供入围奖。但这些改变不了众包模式的根本缺陷,参与者重复浪费了大量时间,成本越来越高。渐渐地各个平台的案源越来越少,现在多个平台的奖金总额才几千美元左右,面对几万的参与者已经变得毫无吸引力。
但众包模式无疑有一定意义,如何改革和创新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