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知识产权
2021年3月 ★ 北京
2021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正式拉开2021年全国两会的序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国内外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长孟凤朝的提案将就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能力、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的话题建言献策。
关于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能力
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专利突破的提案
孟凤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国有企事业单位承担着科技攻关的重要使命和大量政府投入的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突破中应当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关键领域知识产权创造储备的重要源头。
知识产权制度是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创新资源,解决创新投入市场失灵问题的基础性制度,是技术和市场有效联结、科技和经济融合融通的重要桥梁。作为改革开放的“舶来品”,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紧跟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实现了从制度引进到适应国情、植根本土的跨越,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我国科技体制是从计划模式转型而来,与专利制度的市场模式具有内在规律性差异。作为制度引进的国家,充分释放知识产权的制度红利,需要更大程度、更深层次将知识产权制度运行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相衔接、相融合。
就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言,国有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较为粗放,科技成果管理的计划思维仍一定程度存在,难以有效将国家战略性投入转化为保障产业安全的知识产权资源。调查显示,仅有17.6%的高校与9.5%的科研机构建立了知识产权专职管理机构,80%以上的高校院所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2人以下;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缺岗少编,一些科技型中央企业仅有1-2名专职人员,与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产出规模不相匹配。《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披露,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运用水平较低,有效专利实施率分别为13.8%和38%。对比美国的情况,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开数据统计,1976—2019年,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产生的专利总数为14.7万件。截至2019年底,美国财政产出专利共发生10.7万次转让,涉及9.1万件专利,超过60%的财政产出专利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了有效运用,且更多的是“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专利。
就国家科技项目管理而言,知识产权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立项过程中,没有有效运用专利导航,实现更高起点的创新,并指导开展科学的专利布局;在项目管理中,对知识产权没有合理设置相应绩效目标,大多局限于数量考核,没有树立质量和产业化导向,对关键技术是否形成了知识产权、形成知识产权的质量以及后续转化实施情况难以进行有效评价。同时,美国有关法律要求接受联邦政府财政资助研发项目所形成的专利,需要披露该专利的资助机构、基金项目等信息,而我国尚未建立相应制度,难以有效跟踪和评价财政资助科研项目产出专利的质量和转移转化情况。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仅有不到4000件专利注明了“自然科学基金”字样,而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9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仅当年结题项目就产生了34102件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与标注的数据存在巨大差距。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竞争越演越烈,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效益还不高,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偏少,强调要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提升国有企事业知识产权质量效益,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是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更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国有企业等国家力量,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投入的产出绩效,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好重大科技成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大力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知识产权能力,推动国有企事业单位构建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施创新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专员等力量配备,强化知识产权与科技研发、战略规划、财务资产等部门的协调联动。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牢固树立专利质量导向,避免对专利成果简单数“数”,借鉴论文“代表作”评价制度,重点关注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创造和储备。
二是建立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声明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政府对财政资助项目的专利产出质量和运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推动有效运用。可以借鉴美国相关做法,在我国建立财政资助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通过适当方式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注明受资助项目信息,为相关专利的有效监测、绩效分析和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强化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国家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根据各类科研项目的类型特点,分类合理设置知识产权产出目标和评价指标。加强跨部门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依托专利声明制度,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反馈财政资助科研项目产出专利的申请质量问题,指导优化重大项目专利布局。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开展关键领域专利导航分析,不断提高专利布局能力,筑牢织密重大科技成果的专利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