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为何知识产权运营带不来持续的利润?

2022-05-01 09:56:17  来源:知识产权  作者:中企检测认证网  浏览:8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重资产的企业生存压力很大,资产精简是一种与风险投资或运作衍生企业截然不同的创新方式,该理论认为:无论从内从外都不要做这件事(创新商品化)。根本就不要做,而是要将其虚拟化,把重担给别人挑。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新经济中,真正的价值存在于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中。只要建立以知识产权资产为中心的公司,建立严密而积极的法律和财务结构(比如专利权和许可证交易),财源随后就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产权运营”“专利运营”。

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的魅力在于你实际上不需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情,只需拥有并操控主要的智力资产以及相关的无形资产,创建一个通过授权收集现金的虚拟公司,同时将在不能盈利的资产、工厂以及设备上的真实资金投资降到最少,以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很多人还举高通、朗科和诺基亚的例子来进行佐证。

如果你是处在专利授权公式另一端的一方(例如被许可人),知识产权授权模式看起来也是有意义的。你可以降低自己的研发风险,从使用别人的发明成果中获利,并且只需在需要时取得其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即可。虚拟的、精简资产的知识产权授权模式对双方来说似乎都是一个双赢模式。

可事实上,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迅速转型,或是围绕知识产权授权模式建立一个核心机构。没有几家公司能够创建一个单以知识产权为中心,具有伸缩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多数纯粹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公司,甚至是那些靠此取得巨大收益的公司(诺基亚),依然是夹缝中的小型或实体落寞之后的无奈之举。

如果说原始知识产权是巨大的宝藏,那么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就可以赚取大笔的专利权使用费,可现实并不如此。就算是处于高科技经济中心的是那些最精英型的理工院校,它们的技术专利使用权的收入也只占其总收入的1%~10%。纯粹的知识产权、资产精简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其自身而言,原始知识产权的价值有限。知识有可能是力量,但产生不了利润。任何一种产业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于“行”,而不只是“知”。顾客们花大价钱购买切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且,古往今来,将知与行分离是很困难的。

一个单纯经营知识产权的公司,如果在实际中没有密切涉及商品化与竞争的各个细节,它就很难继续创造新技术和新想法。最后,这些公司可以通过改进对知识产权的利用获得显著效益,但无论其利润看起来多么丰厚,通常也都只是边际利润。而这一公式的另一端——即被许可人——主要依靠从他人那里获得重要创新的专利使用权。这样容易产生大量无法预料的成本,给企业带来很多限制和不确定因素。

所以,无论获取还是转让专利使用权,都需要从战略上和财务上进行认真考虑。一个积极而结构合理的知识产权计划能够对复杂的创新战略有所补充,却不能将其替代,因为在一切应用场景开发出来之前,你的这些知识产权规划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本文内容整合网站:中国政府网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总局

TOP
2008 - 2022 © 中企检测认证网 版权所有  
发表评论
0评